《深度工作》- 第二部分
的读书笔记,提纲挈领地概括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承接上文:为什么要深度工作 - 精读《深度工作》 - 简书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列出四条做到深度工作需要遵守的准则:
- 工作要深入
- 拥抱无聊
- 远离社交媒体
- 摒弃浮浅
不知是中文翻译还是其他的原因,这四条准则除第三条之外其他几条完全没有概括意义,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希望通过自己对本书的整理组织能够用更简略的文字描述深度工作准则,便于以后的翻看复习。
工作要深入
的第一小节从现实环境中推断出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浮浅事务上的冲动
,并且这种冲动欲望在不断的消耗你的意志力,因此深度工作不能只有良好的意图
,也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工作习惯和固定程序将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准则1开宗明义的点明了完成深度工作的基石:选定你的深度哲学。不同职业的人因所处环境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哲学来完成深度工作,这一点不仅与自身的自控能力有关,更与你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
- 禁欲主义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适用于对世界的贡献是实在的、清晰的、可以个体化的工作;
- 双峰哲学: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像禁欲主义者一样工作,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的事情。为了实现认知强度的最大化,这种哲学下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一整天;
- 节奏哲学:或许是最适合绝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深度工作哲学,这种哲学通过将深度工作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来轻松启动深度工作,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这种哲学下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90分钟。书中给出两种实现节奏哲学的方案(方案的核心是它的基本原理,所用媒介并不一定相同,比如我实现这些方案大多以来效率 App):
- 链条法:这个方案核心在于每天都做并且找一种简单方法提醒你做。书中的方案是每天完成深度工作后在日历上画上大红 X,我的做法是在 Productive App 上添加一个深度工作的习惯,每天完成;
- 设定一个启动时间:这个方案核心在于固定时间启动深度工作,减少诸如每天何时工作等最简单的日程安排决定,降低进入深度状态的门槛。书中给出的方案是固定每天早上2小时左右的时间做深度工作。(FYI. 早起对于深度工作以及高质量的生活都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笔者也是经历了诸多努力之后才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睡眠节奏);
- 此外,笔者会使用 Forest 这样的 App 加速进入深度状态。
- 新闻记者哲学:指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这种哲学很有意思也很吸引人,但对于深度工作的新手来说
可能会严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采用这种哲学需要在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且将会成功,最好是在已取得职业成就的基础之上。
上述前两种哲学不具备普适意义,因此书的作者最后介绍了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在每周开始的时候制定计划,决定一周的哪些时候要深度工作,然后再在每天开始的时候根据需要调整决定。既降低了节奏哲学中对固定时间的要求(深度工作的专家每天可以完成四个小时的深度工作,而每天都找到四个小时完全不受打扰的时间还是比较困难的),又可以比新闻记者哲学保留更多的心理能量保持深度状态。按作者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新闻记者哲学的变化版本,笔者以为这更像是节奏哲学的演进版本,不过不管哪种叫法,都不影响这样的深度工作方式的普适和积极意义。笔者正在训练的也是通过 Omnifocus App 制定每周的深度工作时间规划,如何制定惯例计划,在准则4中会有更详尽的描述。
在确立了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之后,为达到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需要做如下的事情:
- 培养自己严格内化的习惯,使自己有条不紊,每日的起居时间、工作习惯,甚至衣着、生活和办公物品的摆设等等,培养工作习惯可以从如下三个问题中找到答案:
-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深度工作的场所)
- 工作开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规则和程序)
-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保持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
- 用大手笔的方式解锁必要的心理资源,如J.K.罗琳入住五星巴尔摸了而酒店套房;
- 深度工作不等于独立工作,协作式的深度工作方式可以充分利用
白板效应
,激发偶然创造力
。
上述三点很容易理解所以笔者介绍比较简略,原书中的描写依然十分丰富生动、举例翔实。
准则1的最后两个小节给出了两条具有很强实操意义的建议。一个是借鉴《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中的经商 4DX 原则到深度工作中:
- 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在深度工作时间里追求少数几个雄心勃勃的成果;
- 抓住引领性指标: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
- 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显示当前的深度工作时间,最好是人工制品。同时作者会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结点做特殊标记,这样有助于校准个人对于完成每项工作成果所需深度工作时间的期望。
《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也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另一个是图安逸
,我并没有把它转化成更具象的描述,因为这三个字对于接下来要介绍的实际操作着实描述的恰到好处。具体做法是:工作日结束到第二天工作开始前彻底屏蔽与工作相关的思考。如果要更多的时间完成工作,就加一下班。这样做基于以下两个理论:
- 无意识思维理论:
在需要严格规则应用的决策中,必须要采用有意识思维;对于涉及大量信息和多项模糊不清之处,甚至存在矛盾和约束条件的决策,无意识思维或许更合适
。因此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 注意力复原理论(ART):注意力既然会被深度工作消耗,就需要在自然中度过时光来恢复。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实现上述做法就必须尊重这种承诺,一旦工作日终了,就不能让任何职业相关的事情侵扰你的注意力
。你可以制订一套严格的停工流程,在整个流程的时候给大脑一个暗示,预设一个短语表示完成:Jobs Done!(可以配上魔兽3里面兽人苦工的发音 >_<
)。停工流程要确保每一项未完成的任务、目标和项目都得到回顾,而且每一项的你都确认过:(1)有计划确信可完成;或者(2)保存在一个地方,恰当的时候可以再取用。
这项仪式将你的头脑从每时每刻都要追踪这些工作的职责中解放出来——你的完工仪式接过了大脑的责任。笔者确实是一个需要这种仪式的人,以前的经历中很多个晚上在回顾萦绕在脑海中某项工作或者白天的对话。
准则1教你怎么样把深度工作安排到日程里,用日常管理和习惯来帮助你不断达到当前精力集中程度的上限。准则2将帮助你大大提高这一上限。
准则2、拥抱无聊
基于一个核心的观点: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
训练策略一、规划网络时段,在深度工作中训练专注。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在工作内外皆是如此。原书中此处的策略是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作者认为目前最大的分心来自于网络所以只提到了屏蔽网络,如果你有其他可能导致你分心的活动,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策略去屏蔽它。
你可能会遇到在离线时段由于不能使用网络而陷入停滞,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可以的话,在这个离线时段内进行另一种离线活动(或者用这段时间来放松)。如果不可以,正确的反应应该是改变时间安排,尽快开始下一段网络时段。但是要注意,至少等上5分钟再开始上网,这样做可以把你想要上网的感情与实际上网的回馈这两者割裂开来。此外,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会把离线时段对于网络的零星需求记录到 TodoList 中,等到下一段网络时段再去处理。其目的主要是降低继续进行当前离线时段的心理成本。
训练策略二、每周进行思维冲刺,提高大脑的专注强度。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你用自己不懈的高度精力集中解决了任务。开始的时候一周进行这种实验的次数不要超过一次——让你的大脑提高强度,但是也要给它休息的时间
。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时间期限,原因是深度工作需要专注的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
训练策略三、提高专注能力的高强度健身。一周进行至少两到三次有结果的冥想
,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开车、淋浴、遛🐶),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对于快速上手冥想的过程,建议如下:
* 提前准备深度思考的命题,可以在每周开始时准备好;
* 深度思考需要一定架构:
* 仔细考察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变量,在工作中留心这些因素;
* 确定和处理下一步的问题;
* 关注冥想的结果,巩固你的收获。
* 冥想时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面对一个难题时,你的大脑会尽可能地避免浪费过多能量,转而思考更愉悦的事情或者反复研究简单的初步成果,警惕它!
训练策略四、提高注意力控制
的能力。通过记忆力训练带来个人专注能力的提升,作者的例子——一个职业记忆力训练——记住一副牌很有意思,方法来自于曾是美国记忆力冠军的罗恩·怀特,我会详细记录在这里:
首先进行这种大信息量的记忆任务的准备工作,首先穿行自己家里的5个房间,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影像库。一旦你可以轻松回忆起这个熟悉地方的布置,那么就让大脑记住每一间房的10件物品。接下来,为每一间房的这些东西排列顺序。有了这50个物品,再加上两个,可能是阳台里的物件,总之要凑齐52个。稍后你需要把这些物件的图像与一副标准扑克的牌联系起来。
记住一副牌的第二步就是把52张牌中的每一张与一个难忘的人或东西相对应。方便起见,试着为每一张牌安排一个有逻辑联想的形象。怀特举了一个例子,他把 Donald Trump 与方片K联系起来,因为方片代表了财富。(当时川普应该还不是美国总统,现在估计可以和大小王联系...)反复练习记忆这种联系,知道随机抽出任何一张牌,你都可以马上说出对应的形象。
以上提到的两个步骤是准备步骤。一旦完成这些步骤,你就可以进行正式工作了法:尽可能地记住刚洗过的一副牌。方法很简单。可是在脑海中穿过你家。你每遭遇一件物品,就看一张牌,然后想象这张牌对应的难忘的人或东西在那件物品旁边做一件难忘的事。
细心地往前穿行每一个房间,按照正确的顺序把正确的形象与物件联系起来。完成一个房间后,你可能会在连续反复走几次,一边将其铭记在脑海中。一旦完成这52对联系,你就可以把这副牌交给朋友,并且不需要偷看就把这些牌飞快地按顺序说出,让他大吃一惊。当然,要完成这个工作,你只需要再一次在脑海中穿过每一个房间,随着你的注意力逐一转移到每一个难忘的人或东西上,就能读出每一张对应的牌。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
。在前文作者已经讲了网络时代太多“坏话”,这个原则与之不同的是把矛头直接指向社交媒体,并实用性的指出二元论的方式对待网络是不可行的,网络的使用存在着一种中庸状态。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工具,应该用“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来评估每一种社交工具,而非采用“任何益处法”(只要发现有任何可能的益处就认为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工具)。书中举了农场主选择干草压捆机或者购买的方式获取牧草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一问题,可以在书中阅读。
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和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为了判断哪些社交软件是你并不需要的,作者推荐:
- 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二八法则),要有一个自己的最重要目标清单,并且要适当保证这个清单的高层次,目标应该比较宏观,确保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于某一时间点的结果;再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接下来就根据目标和重要活动来评估每一个社交工具;
- 采用“打包”的办法逐步戒掉上一步评估后不需要的那些社交媒体,30天不使用朋友圈、微博、抖音、快手这样的社交平台,观察对你带来的影响。微博、朋友圈笔者都不是早期用户,却都是很早停用的那一批人,原因是明明很珍惜自己的时间,但一旦打开手机,就有把这些社交 App 都打开一遍的冲动,这种感觉真的很让人绝望;
- 主动利用自己工作外的时间和精力,不要用网络来消遣。在晚上或周末到来之前就确定要做的事情,为了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活动,填满你的时间。在工作外的16小时投入全部的精力并不会削弱工作8小时的价值,
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
书中还一针见血的指出社交媒体打破了努力创作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和吸引到人们注意力之间的正相当关系,用浅薄的集体主义式交换取代了永恒的资本主义交换
。你“点赞”我更新的状态,我也会“点赞”你的。这种协议给每个人带来一种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重要性的假象
。
在准则4中,作者给出了做到深度工作的一整套实践方案,方案的核心仍然是为一天的每一分钟做好计划
,本书建议把工作时间以小时维度画在纸上,计划的工作分割成不小于半小时的活动,用方格将时间和活动圈在一起。笔者目前采用的方案类似,只不过是用 OmniPlan 来实现。
工作计划表的实践中最大的困难是工作的不确定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给了几点小建议:
- 保守的预估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
- 在工作方格下预留一些备用方格;
- 灵活的使用这些方格。
工作计划表很多 GTD 相关的书籍也有详尽的介绍,而本书作者所给出方案的特别之处在于上述建议的第三点,即当不确定性发生时,在紧接下来的空闲时间,花几分钟修改一天余下时间的计划,并且不仅允许日程中的突发性改变,甚至会主动寻求这种改变
。一旦有灵光乍现,有了突破性的洞见,一天的其他日程安排就都可以暂时抛到一边。
工作计划的安排围绕一个核心原则:在今天剩下的时间里,我做什么最有道理
。
同时作者也给出了一天中深度工作时长的建议:深度工作的新手,一天一小时是一个合理的上线。对于熟悉此类活动严酷性的人来说,上线可以达到4个小时,但是很少能持续更久。
做好工作计划表的另一个策略是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作者首先给出了浮浅工作的定义: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定量分析活动的深度有一个启发性问题可以帮助来评估:要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几个月)?这个问题不是让人真的把工作交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做,而是有助于分辨活动的深浅度。一旦明确了活动的深浅度计量表,你就把时间倾注于深度工作。
第三个策略笔者称之为寻找适于深度工作的工作。书中作者的建议是像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当你拒绝了某项任务或为了减少浮浅工作量而重新安排某项项目工作时,这个策略可以帮助你找到掩护。如果你的老板不能够同意你的浮浅工作比例,你应该感谢老板的反馈,然后迅速谋划如何转型到一个重视深度的新岗位
。
下一个策略是固定日程生产力
,可以设置工作日工作时间上限。作者坚持不在5点半后工作
,这一点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办到,但你至少可以利用以下两个技巧:
- 极尽谨慎地使用个人生产效率词汇表中那个危险的词:Yes。不要轻易同意做浮浅工作;
- 明确地拒绝,但拒绝的理由则模糊处理,同时遏制内心的冲动,不去安抚邀请人。
最后一个策略是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尽可能地减少沟通(邮件、即时通讯工具)这一类的浮浅工作,甚至转化为深度工作。可以尝试如下技巧:
- 让发电子邮件给你的人做更多的工作,可以尝试一个发件人过滤器。作者写道,
电子邮件背后的技术是革命性的,但是当前知道我们如何应用这些技术的社会习俗却是落伍的
; - 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做更多工作。处理讯息应采用
流程导向方法
,即在回复之前暂停片刻,并思考以下关键提示:这条信息指向哪一个项目,成功完成项目的最有效流程(就产生的信息数量而言)是什么?一个好的流程导向信息可以立即把当前的项目“闭合”,以免它占用你的注意力。具体实施可以分成三个步骤:- 确认信息中所指的项目;
- 从当前状态发展到想要的结果,需要信息量最少的流程;
- 写一封回复。
- 不要回复内容含糊不清的讯息。
本书的最后作者回归主旨,指出实现深度工作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习惯
。
《深度工作》是一本立意深刻、实践意义很大的好书,如果你正希望在 GTD 基础上找寻新的工作方法,不妨精益地品读,相信你也会赞同“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这句话。
写这两篇读书笔记的时间比我预想的要长很多,收获确也比我想我要多,以后有机会我也会把自己深度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工具流分享出来,在深度工作上和诸位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