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姐姐,姐姐家有两宝,每天为育儿问题焦头烂额、备受折磨。有时候我分享一个育儿文章给姐姐,姐姐回复“我觉得说得不错,但是做不到啊”。姐姐家14岁男孩儿,身高已经超过妈妈,寒假我邀他来我的城市,由于没有人陪他一起,我提出他可以单独坐飞机,这边我在机场接他,外甥也说了可以,但是最终他爸爸仍然不放心男孩一个人出远门,拒绝了这个出行。
我认为养育一个孩子是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让子女做力所能及的事儿,不干涉子女的界限,以便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完整的人生。可惜我的姐姐姐夫跟我三观不同。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很重要,我们甚至也知道了该怎么做,但是我们还是坦白承认难以做到。有人说习惯养成是长久的事情,是的,如果习惯难以养成,那多半是你的三观还没有调整。 就像我们知道专注很重要,市面上也有无数文章在教我们怎么养成专注的习惯,然而冬去春来,斯人依旧。而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一书,不仅告诉我们专注很重要,不仅手把手教会我们如何将专注转化为内在,更是深深叩击我们的内心,与我们诚挚讨论这些行为背后那些深层的心理因素。因为作者卡尔纽波特深知:执行比制定策略更加困难。他将此作为《深度工作》写作的基本前提。也许有些人不需要关心为什么,那也可以从本书的第二部分——怎么做开始阅读。
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本科毕业于著名的达特茅斯学院,25岁在麻省理工大学拿到了计算机科学博士,29岁成为乔治城大学的一名教授,同时也是一名畅销书作家,从23岁开始相继发表了《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 How to Win at College (2005)、《如何成为尖子生》How to Become a Straight-A Student (2006)、《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How to Be a High-School Superstar (2010)、《优秀到不能被忽视》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2012)等四部著作,《深度工作 Deep Work Rules》是他的第五部著作。同时,他还是两位孩子的爸爸,坚持晚上不工作,花足够的时间陪伴家庭。
《深度工作》分为两部分,先是讲为什么要深度工作,然后是如何深度工作。从篇幅来讲,能看出作者第二部分花费更多笔墨。在如何做层面,卡尔纽波特的方案也不是单一的,例如深度哲学有四种,每种都有自己的利弊。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职业、环境、目标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且,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卡尔纽波特的写作方式非常严谨,书中不仅有丰富的实际案例,也有大量的其他学科如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各方面的前沿科技研究成果。
对于为什么要深度工作,本书第一部分前两章深度工作的高价值和稀缺性两方面,这个大家相对容易理解,不再赘述。我想重点谈谈作者为什么认为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意义”这个词跟“价值”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价值”是一种物质层面的获得,那“意义”就是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在职场,有很多人即使工作非常出色,但是仍然只把工作当成一种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内心是不喜欢那份工作的。那么,怎么能将工作做到不仅雇主满意,自身也能工作到精神自嗨?
《深度工作》中卡尔纽波特从神经学、心理学和哲学层面讨论了这个话题。其中“匠心”和“心流”的类似讨论在我们身边不乏听到。但书中有一句话——“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这句话还是击到了我的三观——难道不是应该像乔布斯那样“追随自己的激情”吗?
如果我们能接受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本来就是有其意义的,我们只需要去发现,跟着一起舞蹈,就足矣。“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觉得这是一个也许我们到达不了,但仍然可以向往的境界。
从为什么,转到更现实的怎么做。卡尔纽波特在本书概括了四个准则,我个人总结为为①[选节奏养习惯]、②[刻意训练]、③[控制社交媒体使用]、④[控制浮浅工作时间]。
用网络作为一种工作之余的消遣,是很多人的做法。上了一天班,工作那么累了,下班不想动脑子,不是很正常吗?然而看看肥皂剧、随便点点网络上东拉西扯的标题党文章,脑子真的就能得到休息吗。控制社交媒体使用方面(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中,卡尔纽波特提出娱乐消遣并不能补充精力,那些“使用精心雕琢的标题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辅以数学算法的打磨,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的网络文章,那些引导你持续点击的网络链接,只会带来低价值高刺激的虚无感。而高质量的替代,比如阅读、比如去学一门不一样的手艺、去下棋,这些才会让脑力恢复。因为“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不像人的手脚一样会疲倦。除睡觉以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这是一个如此重要但是却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道理。
最后,作者在最后一点控制浮浅工作时间(准则4:摒弃浮浅)中提到“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乍看有点过于理想化,然而这里存在一个大的认知误区。从小我们被教导做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这个计划,如果一再做计划,但是并没有按计划完成,那就是失败的。
而《深度工作》中卡尔纽波特的对计划的定义则不相同,卡尔纽波特认为计划的目的并不是完成,主动掌控自己的时间安排才是做计划的真正目的。因此做计划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也许你发现你的日计划最终调整了十几次,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无论调整多少次,你主动掌握了自己的时间安排——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大胆去列你的计划吧,记得随时调整随时去审视。
鸡汤要、干货更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三观,潜意识默默引导者我们前行。按照《深度工作》的行动准则去践行,同时真正让这些三观成为我们的内在,变成我们的血肉,变成我们的潜意识,才能在需要行动的时候从一水儿的“臣妾做不到啊”中脱颖而出。你可能成不了比尔盖茨,成不了名震业界的明星人物,成不了21岁的大学教授,但是可以先成为部门某项技能最精进的那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