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二四) 【原书卷十二·五九】
黄鲁直诗“月黑虎夔藩”,用少陵《课伐木》诗序,云:“有虎知禁”,“必昏黑撞突夔人屋壁”。夔者,夔州人也。鲁直以“夔”字当“窥”字解,为益公《题跋》所讥。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宋·黄庭坚《庚申宿观音院》:谷底一墟落,地形如盎盆。榱题相照耀,其民颇家温。土风甚于秦,不可借釜甗。僧屋无陶瓦,剪茅苍竹樊。借问僧安在,乞饭走诸门。人哄鸟乌语,簟凉风水文。旁有蜂蜜庐,颇闻衙集喧。将雨蚁争丘,鏖兵复追奔。红英委凤翼,赤帻峨鸡冠。汲烹寒泉窟,伐竹古松根。相戒莫浪出,月黑虎夔藩。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课伐木》,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普通版本的杜甫诗集中均未见该诗序言。据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抄录如下:课隶人伯夷、辛秀、信行等,入谷斩阴木,人日四根止,维条伊枚,正直挺然。晨征暮返,委积庭内。我有藩篱,是缺是补,载伐蓧荡,伊仗支持,则旅次于小安。山有虎,知禁。若恃爪牙之利,必昏黑搪突。夔人屋壁,列树白萄,镘为墙,实以竹,示式遏。为与虎近,混沦乎无良。宾客犹害马之徒,苟活为幸,可默息已。作诗示宗武诵。
夔(kuí)州,唐武德二年(618年)以信州改名,治鱼复县(贞观中改奉节县,即今重庆奉节县东。宋移今治)。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云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夔州。辖境相当今重庆市奉节、云阳、巫山、巫溪等县地。宋属夔州路。开宝中割云安县(今云阳县)置云安军,辖境缩小。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仍为夔州路。夔州位于长江上游,历年以来是渝川陕鄂要道,水上交通繁忙,常有客货商船往来。夔州城雄踞瞿塘峡口,形势险要,历来是川东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
杜甫与夔州。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平定,但地方节度使又趁机而起,争夺地盘,扩充势力。在这多事之秋,四处漂泊的杜甫来到了夔州。本来杜甫在夔州是举目无亲,但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欣赏杜甫的才华,为其找了个落脚之处和一份公职。在柏茂林的安排下,杜甫为公家管理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种了其中一部分,同时还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长工和自己一块儿劳动。在夔州居住的三年里,杜甫的创作量达到了人生中的高峰,短短数年内,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几乎占了生平作品的三成。
周必大,(1126年-1204年),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辈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庆元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在庐陵逝世,获赠太师。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工文词,为南宋中期的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名家多有往来。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后人汇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
《益公题跋》,宋代周必大撰题跋十二卷。书籍、字画、碑帖的题识语,谓之题跋,书于前者为题,书于后者为跋。周氏此书,共四百七十余则,多题同时人书迹,以志事为主,少涉艺事。此为后人辑录,周必大在宋光宗即位后不久被加授为少保,改封益国公。故名《益公题跋》。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有关黄庭坚诗中“虎夔藩”三字,南宋的洪迈在《容斋笔记》中有专文。转发如下:黄鲁直《宿舒州太湖观音院》诗云:“汲烹寒泉窟,伐烛古松根。相戒莫浪出,月黑虎夔藩。”夔字甚新,其意盖言抵触之义,而莫究所出。惟杜工部《课伐木》诗序云:“课隶人入谷斩阴木,晨征暮返,我有藩篱,是阙是补,旅次于小安。山有虎,知禁。若恃爪牙之利,必昏黑摚突。夔人屋壁,列树白桃,镘焉墙,实以竹,示式遏。为与虎近,混沧乎无良宾客。”其诗句有云:“藉汝跨小篱,乳善待人肉。虎穴连里闾,久客惧所触。”及知鲁直用此序中语。然杜公在夔府所作诗,所谓“夔人”者,述其土俗耳,本无抵触之义,鲁直盖误用之。
洪迈的原文不算难懂,我就不翻译了。洪迈觉得,黄庭坚将“夔”字作“抵触”之义解,本条诗话称黄庭坚将“夔”理解成了“窥”,一为“撞”,一为“看”。两个意思里,总有一个是错的。你觉得,黄庭坚自己到底是怎么理解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