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文化大家老舍胡适写母亲的文章,也在中学课本上读过革/命/领/袖朱/德怀念母亲的文章,我很想写写我的母亲。
现在,和母亲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一年只能见到一两次。
弟弟在上海工作,弟媳妇先是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又添了一个男丁,一个人带不过来,就让母亲过去带带孩子,也享享清福,不必在老家耕种劳作。
一九年除夕前两天,母亲来到我们新搬的家,在这儿过了几天。我和妻子带她到科学岛,看董铺湖的风光。大年初一,我们一家去爬大蜀山,在山脚下拍了几张照片。这是其中的一张。像这样和母亲团聚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插图片)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母亲没有多少文化,识不了多少大字。也不象城里人那样,有份体面稳定的工作。母亲靠出苦力,吃大苦耐大劳,夏天头顶毒日头,冬天冒着寒风在地里忙碌,挣点微薄的收入,挣来买柴米油盐的零钱,挣来我们姐弟仨上学的学费,维持一大家的运转。
农村农活多。春天要整地,夏天除草打农药插秧割稻,秋天摘棉花起花生,冬天给花生剥壳喂猪。母亲一般四五点起床,一直忙到天黑,一天很少有休息放松的时间。
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挣钱,一年见不到几次面。家里的农活都是母亲一人料理。在假期和周末,我们姐弟仨也搭把手,干干农活,减轻母亲的负担。
在夏秋二季农忙时,母亲从早到晚泡在田间地头,连回来吃午饭的空也没有。
在我上小学五六年级时,中午放学回到家,自已做好午饭,把饭和菜放在保温壶里,走上四五里山路,来到林场地,送给在锄地或收割的母亲。在旷野的高温下,母亲接过饭菜,草草吃完,喝上自已带的凉开水,又开始劳作。看着母亲晒出盐渍的手臂、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和满脸的汗水,我体会到在农村谋生的不易和生活的艰难。等母亲吃完,我再匆匆走回家,奔波在上学的路上。
初中就读的学校离家有六七里远。夏天还好,隆冬上学就困难了。为了不迟到,我都是清早五点左右从家动身出发,这时外面漆黑一片。母亲一般在四点起床,用电饭锅把饭做好。到了五点,把我叫醒。我要是起不来,又要多叫几遍。在白天一整天的劳累后,为了我的学习,母亲很难睡上一个好觉。
母亲的坚韧勤劳、不屈服于命运和艰苦的环境作斗争等品质影响了我,使我踏实做事,有顽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
和父亲的憨厚老实、沉默寡言相比较,母亲嘴皮利索,骂起人来滔滔不绝,让你没有还嘴的余地。做事雷厉风行,风风火火,泼辣果断,是个急性子。
遇到夏天旱季,因为田里的水和左邻右舍发生争执时,都是母亲出面解决。父亲平时用拖拉机给乡亲们打稻运货,到年关腊月讨账,遇到难缠的头儿,要不到欠款时,也是母亲上门讨要。
母亲是做田的好手,不论是种水稻,还是起花生,收成都比别人多。这是母亲很是骄傲自豪的地方。
繁重没有尽头的体力劳动,压弯了母亲的腰,使她的身材更加瘦小。艰辛的岁月使她额上的皱纹添了一道又一道。好在有一件事使她宽心安慰,使她对生活有了盼头奔头:她的子女——我们姐弟仨在读书上有天分,不用她费心烦神。不需要像现在有的父母那样,为了孩子的前途,陪读,为孩子挑选辅导班,买学区房,耗尽精力和金钱。
在老家农村,父老乡亲们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摔几瓣,挣的钱仅够糊口,混个温饱。子女后代唯一的出路是当兵或是考上大学捧个铁饭碗。
我们姐弟仨,没有辜负母亲的期盼和"鱼跳龙门"的愿望。
先是姐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考上了师范学校,后来在工作中通过勤奋自学,拿到本科文凭。随后,我在中考中,考上当地的重点高中。过了三年,考上大学。又过了二年,弟弟也考上了大学。他先是在南京工作,几年后辞职来到上海,在这座大都市打拼购房、成家立业。
"一家出了三个大学生",这是件母亲很自豪的事。她在乡亲们面前也有了面子,很是风光。
母亲不是完人,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没有多少文化,骂起人来毫不留情。我小时候没少让她骂过。比如:
"你个子那么矮,又没有多少力气,肩不能挑,力不能扛,考不上大学,在农村种田,就是废品一个。"
"村子里× ×岁数和你一般大,一天能挑十几担水,你看你,除了一天吃几大碗饭,还能干什么。"
这些话语,象锋利的刀子,严重挫伤我的自尊心。
那时,我觉得母亲不好。后来,自己做了父亲,有了女儿,渐渐体会到母亲的不易。
母亲从早忙到晚,有了烦心事,没有文化,不会和我们推心置腹讲大道理,只能把我们痛骂一顿解解气。一个人哪能没有缺点。不过,这点瑕疵和伟大的母爱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时不时从上海给我买些衣服寄给我,衣服不是什么好衣服,穿在身上毛糙糙的,一点也不舒服。估计这是她在二手市场淘来的旧货。但这毕竟是母亲的一番心意。
母亲不是退休工人,每个月不能拿到一笔丰厚的退休金,只是陆陆续续从弟弟那里拿到一些生活费,再加上我和姐姐零星给她一些钱。所以,她给我买的那些衣服,对我来说,很是珍贵,丝毫不逊色于大型商场销售的名牌服装。
母亲在苦日子里泡过,对物质生活没有太多的奢求,只求能吃饱肚子就行。平时给她的零花钱,她很少使用,倒是用这笔钱为我们买这样那样的生活物品。
有时很想给母亲打打电话,告诉她注意身体,多买些营养品补补身体。因为嘴笨,说不出口。或许对母亲来说,子女事业有成婚姻美满,孙辈好学上进,能够考上好的学校,就是给予她的最好礼物和慰藉。
母亲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被城里人所鄙视和看不起。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农妇, 然而母亲又是伟大的。正因为千千万万象母亲这样勤劳朴实的人,铸就我们国家的脊梁,影响和改变下一代的命运。在词典和各类文学作品书刊中,她(他)们有一个大写的名字:劳动人民。
母亲名叫戴菊九,出生在烔炀镇大戴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失去父母,成为孤儿,碾转来到柘皋镇峏山乡小魏村一殷实人家,在这户人家做了继女。在那里结识了我的父亲,并嫁到大魏村。后来就有了姐姐、弟弟和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