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的变迁

作者: 大雁f | 来源:发表于2024-01-20 14:38 被阅读0次

    上世纪的农耕年代,乡下人进学堂的很少,给孩子起名字大多显得没有学问。男孩差不多都叫和农具有关的名字,什么“杈把”、“扫帚”、“扬场锨”、“石滚”、“捞磨”、“大铁蛋”……给女孩子起名字也不讲究,因为在农村重男轻女,生个女孩子不当人看,起名字就更加随意,于是给女孩子起的名字有:断,满,烦,臭,多,如,杏,桃,萍等等。叫杏,桃,萍的还算好一点的家庭,像那 断,满,烦,臭,多,如字的都是烦闺女的人家。

    我婆婆说,她生她大儿子的时候,祖母给大孙子起个有意思的名字,第一次起的叫“抓”,婆婆说不行。第二次老祖宗又给起的叫“挠”。我婆婆说,这起的都是啥名啊?难听死了。婆婆拜金,后来就给她大儿子起名“金元”后来又生了二儿子想起名“银元”,终归怕人家笑话,就给儿子改名“自强”。

    我听了感到很可笑,这起个名字又是“抓”又是起“挠”的,要打架呀。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小子生下来显得主贵,因此做父母的给男孩起名字的时候就朝不主贵的地方起,他们的意识里就是名字起得越不好听,这个孩子越容易长大成人。他们甚至给自家的男孩起名字“尾巴”,“棒椎”,“蒺藜”,还有的叫“屙”和“尿”的。这些个家长为的就是这些男孩好养活。

    在他们眼里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叫啥并不重要,没那么讲究。

    人长大了,名字也随着人变大了。当一个叫“屙”的男人长大成人的时候娶个媳妇免辈(晚辈)的就得管叫“屙婶子”。叫“尿”的男人娶媳妇就得管她叫“尿嫂子”。还有那个已经老一点的“棒椎”大娘等等。

    这些个不雅的名字让个有学问的人叫起来是那样拗口。再后来时间到六十七年代给孩子起名就显得进步一点了,那时正赶上文革,给男孩起的名字一般都是“文化”,“红卫”,“计划”,“卫生”等等,女孩子的名字也比那些个体字多了一些生气。有叫“素连”的,有叫“改英”的,还有叫“秀华”的、“海燕”的等等。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概是受电影、电视剧的影响,重叠字层出不穷。女孩叫“珊珊”的,叫“萌萌”的,叫“秀秀”的,叫“欣欣”的比比皆是。记得那年《渴望》热播,叫“慧芳”“亚茹”的女孩不计其数。学校里王慧芳,李慧芳,乔慧芳一个班级好几个。

    我家女儿时常笑我给她起的名字土,她说她上大学时,和她的名字重复的有N个……还以为自己起的名字多高雅,原来是这般俗气。我就说,嫌名字不好听自己取,反正身份证上的名字也改不了啦。

    现在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受过高等教育给孩子起名字就显得更洋气,甚至给孩子还起了外国名字。外国人在中国也起中国名字看来名字已经不分国界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字的变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ls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