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我们忽视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马歇尔.卢森堡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尤其是发生冲突时,父母有没有主动去关注彼此的共同需要,决定了双方走向对抗还是合作。一般沟通有如下四种模型:
1.支配型
沟通特点:规则感大于孩子的感受,需要孩子绝对服从
权力分配:家长或权威机构下达或执行命令,类似于军事化管理
管教方式:惩罚推动规则的执行
沟通结果:孩子害怕、畏缩。孩子长大后要么和家长对着干,甚至和学校、社会对抗,要么变得畏首畏尾,没有主见
2.妥协型
沟通特点:重视孩子的需要,父母盲目信任孩子,当甩手掌柜
权力分配:孩子制定、执行规则
管教方式:用奖励和鼓励来推动
沟通结果:孩子放任,以自我为中心。孩子长大后可能养成自私、散漫的性格和行为特点。
3.权威型
沟通特点:重视家长的需要,按照家长的意图,父母是权威的命令者。
权力分配:家长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管教方式:惩罚、奖励、鼓励共同推动
沟通结果:孩子唯命是从,失去独立思考能力
4.合作型
沟通特点:重视双方的共同需要,父母擅长需要的对话,特殊情况下运用有爱的强制力
权力分配:家长和孩子是规则的共同制定者和执行者
管教方式:注重需要的对话,协商
沟通结果:养成高情商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强,理解他人,寻求合作
当我们一旦选择走进内心,理解需要,那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朋友,不再有敌人。但是,读懂孩子的需要并不是一件容易且轻松的事,首先,我们需要先读懂自己的需要。然后才会明白,孩子的每个攻击,都是爱的悲剧性表达,当我们被拒绝和质疑时,我们需要意识到,对方反感的并不是我这个人,而是她期待自己憋在心里、无法表达的需要被看到。
对于权力的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权力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人对惩罚的害怕去控制对方,另一种是通过爱让人信服。构建在爱之上的信服要比因惧怕惩罚的臣服更有效也更持久。如果在执行规则时,规则并没有让孩子参与,尊重孩子的意愿去制定,同时制定和执行的过程没有考虑孩子的被接纳、被理解和自主选择、自我成就的需要,规则只是一个变样的要求或命令而已。想要孩子发自内心的去遵守和改变,要启用4c模式。
Connect us:联结情感。沟通除了要注意语言内容外,也需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沟通氛围。
Confirm the need:确认需要。通过对话和互动,找到双方的需要,强调共同愿景。只有满足了需要,才有可能让他们自发地改变行为。
Close the gap:缩小差距。缓解情绪,缩小策略和需要之间的差距
Create behavior planning:创建行为计划。权力还给孩子,共同创建执行计划。
让孩子改变的关键所在,并不是妈妈成套的大道理,而是他能够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牢牢把握自己的需要。
我们需要学会并且经常使用如下两个句式:
我感到。。。这样的感受告诉我,我的需要是。。。
我看见。。。可能他感到。。。或许他需要。。。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在准确地识别他人情绪的基础上,建立合作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