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地产离不开土地,那土地到底是什么?本文讲述了土地的含义和功能,共两部分,此为第一部分,约2500字,阅读时间8分钟。
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土才是王
1、此王土非彼王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不是应该解释成:王就该拥有天下所有的土地?让我们从这句话的源头开始,《诗经》——我国诗歌的开端,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的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首诗记录周朝之事,要理解这句话可以先从周代的土地分配制度,周只是共主,天下名义上是周的,但是周不能独有天下土地,要分封出去,封出去的土地就是邦国,这些邦国的君主不能像周一样称“王”,只能称“侯”,这样的侯有很多,诸侯即诸多的侯;邦国的土地也不能为“侯”所独有,也要分封下去,这个再分的土地就是“家”。分到最后结果是有哪些人得到土地呢?王、侯、卿大夫、士、平民。所以,天下的土地是不归“王”所有的。“王土”是名义上拥有而实际并不拥有的东西,“普天之下”指的不是土地,所谓“王土”实质上是指对于土地上生活的人,王是要负责任的,正所谓“守土为民”。土地虽然不归王者所有,但这些土地上的生民之任是归王者承担的。这也就是只有对天下人负责的人才可以成为王者的道理。
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解释应当是:以天下之大,都是王需要为之负责的。潜台词是:不要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这句话在于指出王者的责任,切不可解释为王者的权利:王者就该拥有天下所有的土地。

2、有意或无意的理解偏差
后世王朝的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有意或无意对其理解偏差。往往新王朝的初建时能够正确理解,到王朝末年将真理抛之脑后。例如新皇帝初建新王朝,会将土地重新分配,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使民安居乐业,这就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盛世。但到了中后期,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中小地主、农民为了逃避赋役,将土地投靠到拥有诸多特权的王公贵胄大地主名下,以求免除赋役,土地不断向大地主集中。有如管理学上讲的马太效应(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老子就已经提出类似的思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产值拥地千倾、财富堆积,府有臭败之肉,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衣食无着,家无隔宿之粮。再发展就是新一轮农民起义,旧的王朝被推翻,反反复复,如此而已。这些有意无意的理解偏差就是——王者就该拥有天下所有的土地。
无论上述正确或是错误的理解,都凸显了土地的对于国家、民族、集体、个人的重要性,那土地到底是什么?
二、土地到底是什么
关于土地,各方解释并不相同,在汉语词典中的主要解释是:1、田地、土壤;2、领土、疆域。这两个概念并不能正确帮助我们建立对其科学的认知,从科学的认知角度来说:
狭义的土地,仅指陆地部分。较有代表性的是土地规划和自然地理学家的观点。土地规划学者认为:“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它是自然历史的产物,是由土壤、植被、地表水以及表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诸多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学者认为:“土地是地理环境(主要是陆地环境)中互相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广义的土地,不仅包括陆地部分,而且还包括光、热、空气、海洋……。较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家的观点。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美国经济学者伊利认为:“土地——它的意义不仅指土地的表面,因为它还包括地面上下的东西。”
1975年,联合国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对土地的定义是:“一片土地的地理学定义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特定地区,其特性包含着此地面以上和以下垂直的生物圈中一切比较稳定或周期循环的要素,如大气、土壤、水文、动植物密度,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类和将来的土地利用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系列文章的主旨是产业地产,所以应该从土地管理角度去定义土地,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2年出版的《土地管理基础知识》中这样定义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因此,从土地管理角度,可以将土地看成是自然的产物,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 。
三、土地的特性
根据自然资源部网站介绍,土地的特性分为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
1、土地总量的有限性。所谓土地的有限性是指从整体上讲,相对于人类社会对土地的需求而言,土地是不会增加也不可再生的。虽然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可能向外太空发展,寻找到新的适合人类生存的星体,但就可以预计的发展来看,在当前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人类社会只能在地球有限的土地范围内从事各种活动。
2、土地区位的差异性。即不同地区、不同区位土地的肥沃程度、地质地貌状态、气候条件以及位置优劣等是不同的,由此造成土地较大的自然差异性。而且同一块土地又可以有多种用途,例如农业、居住、商业、办公等,不同用途对土地的相关自然特点的要求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反过来不同区位土地又要求不同的土地利用状态,这样组合起来形成纷繁复杂的土地利用状态。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所谓土地位置的固定性是指从实体流动来看,土地不能从一地移动到另一地,特定土地固着于一定的地理经纬度上。地球的地质运动虽然能够缓慢地作用于土地,但这种影响要经过成千上万年才会显示出来,对当前的土地状况影响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也表现为土地一旦用于某种用途就不易改变,调整难度很大。
4、土地使用的耐久性。即从人类有限的视界来讲,土地寿命是无限的,是可以永续使用的,通常条件下土地是不可毁灭的。不过,如果人类使用不当会造成土地无法用于某种特定用途,例如土地沙漠化即不能用于农业耕作,又如,如果在土地上建成住宅区,土地表层土壤受到破坏,再转而用于农业的可能性较小。如果对自然环境过度利用,土地利用条件会恶化,在人类现有技术条件下,可能无法恢复,从而使土地无法有效利用。
土地的经济特性和其他内容将在下一篇中共同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