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想生活简友广场想法
“逆生长”的终极奥义,是像孩子那样去生活!

“逆生长”的终极奥义,是像孩子那样去生活!

作者: 俐雅_Liya | 来源:发表于2019-07-03 20:27 被阅读38次

    想要保持青春美丽逆生长的唯一办法,请保持一颗童心。

    昨天,陪着闫大格去看了《玩具总动员4》。

    看到结局,守完彩蛋,一种淡淡的忧伤浮上心头,虽不确定是最终话,但是神似最终话的结局样子,还是让我止不住就暗自神伤起来……

    另一厢,闫大格兴高采烈,两眼放光,一种“就该如此”的喜悦感,写在了脸上。问她对结局的看法:

    “很好呀,胡迪和牧羊女在一起,多好啊,而且他们很快乐啊。”

    果然,不同的年龄,看到不同的结局。

    只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看到的反而更多是感伤,却遗漏了快乐的另一面呢?

    1.

    从去年年底的《无敌破坏王2》到今年年初的《驯龙高手4》,再到才结束的《复仇者联盟4》,“告别”似乎一直在上演。

    于是,感怀神伤也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袭来。

    已经习惯并认定了主角们在以往系列中的亲密和神勇,于是,对于他们选择和“新”的归宿,我们始终难以释怀。

    而被我携带同行观影的闫大格,虽然面对好友分离时,也会有一时的难过,但很快,就会对主角的新生活,表示认同和欢喜。

    究其原因,原来是我们成人的“固定型”思维和孩子天生的“成长型”思维不同。

    我们长期执着于“固定型”思维,于是对“离别”、“分开”、“结束”等等总是表现敏感而焦虑;

    而孩子们天生自带的“成长型”思维,却让他们更多地关注于“新的生活、“新的开始”和“新的朋友”。

    两者思维习惯的不同,即决定了“反脆弱”能力的不同。

    外表看似更坚强的我们,实际却比孩子,更不堪及恐惧生活的现实。

    因此,我们也就比他们更难从失落的情绪中抽回。

    2.

    曾几何时,我们也曾无畏过…

    无畏失败,坚信着下一次就好了;无畏分离,向往着新的生活和新的朋友;无畏难过,总相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但走着走着,我们的“成长型”思维,就被传统的父母和教育模式,慢慢变成了“固定型”。

    他们总是时刻叮咛,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的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注定没有好的工作,没有好的工作就一定不会有好的对象和生活,人生便就此完蛋了。

    于是,我们不得不学着去压抑内心的渴望,因为所有的渴望都可能会激起,想要“变化”的冲动,而“变化”就代表着一种反常规,反常规就会被视为“不安分”,不安分的人,往往就没有好的结果和下场。

    终于,我们在父母和传统思想教育中,渐渐变成了跟他们一样的人,并认定只要工作安定,生活就会不错,一切就天下太平。

    循规蹈矩,就是最安全的人生。

    3.

    都说,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特别重要,因为那可能决定了你这辈子的职业方向。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HR,我的老师和家人都坚定地认为,除开公司财务,在一个企业里,最合适女生的岗位就是这个。

    由于,我干的也还不错,于是一路晋升,在之后的跳槽中,也很难再有机会从事别的工作。

    这也使“转岗”,成为了一个奢望。

    可是,讲真,我并没那么喜欢那份工作。

    我不喜欢勾心斗角,也不擅长阿谀奉承、更不享受成天与老板和员工斗智斗勇,相比HR,内心中,我一直更向往广告、又或者是市场部的工作。

    于是,当转岗的机会砸向我,我果断放弃了晋升,转而由junior开始,从头来过。对此,家人和朋友基本无人理解,各种告诫和“等着看”也接踵而来。

    如今,我每天几乎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只因为当初的一个决定,“改变”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我从产品做到市场,又从市场做到新媒体,再然后是自媒体。

    当年那个写文章、做新闻和传媒的梦想,就这样被一点点曲线实现了。庆幸并感慨,正是这“不妥协”的倔牛精神,才终于给了我,接近梦想的机会。

    而我身边的许多朋友,却没有这么幸运,当然,他们也活的比我“安全”许多。

    问起工作的幸福感,他们往往都会投给我一个“侬脑子坏特了,工作哪来那么high”的眼神,请我自行体会。

    这也难怪996对于他们来说,是件痛苦的事情,毕竟不是真爱,勉强不会“幸福”。

    4.

    除开工作,带娃这件事,也是件容易深陷在“固定型”思维里,无法自拔的事情。

    身边好多的朋友,都跟我说,真怀念自己小时候,无忧无虑地玩耍,真希望也给自己小孩那样一个没有补习班的童年。

    当然,这只能是“希望”,因为说完,他们就继续该送补习班的送补习班,该备考私立的备考私立,总之,不能比别人差,就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生活的“固定型”思维已劳劳将他们锁死,陪读模式要么进入一种鄙视链的死循环,要么进入一种无限自虐的重复;

    总之,带孩子,生不如死,教娃不如自学,就是现实生活带给他们的最大感触。

    放养和圈养,永远是梦想和生活无法重叠的现实。

    5.

    是怎么样的一种“固定型”思维,让我们陷入如此囧境却还无法自拔?

    答案,大概是迷之坚信的“安全感”。

    在固定思维里,我们习惯以“金钱”去衡量一切。于是,工作的“最佳状态”是收入稳定,孩子的“优秀”是考上名校,以后能获得一份好工作,变现,成了写作最好的结果。

    一种时时在算计的“得失”,使我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于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认定了英雄就永远是英雄,他不该解甲归田,放任老去;朋友,就该一辈子永远在一起;一个玩具,必须有主人,才是最好的归宿……

    我们害怕并抗拒“常规”认知以外的一切东西。

    也正是如此,我们的反脆弱能力,奇差无比。当“变化”袭来,除了束手无策,就只乘怨天尤人。

    但要知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拥有天生的“成长型”思维,并在后天,也依然有选择的权利。

    向往自由的天性,可以不被压抑,你既可以“安全”地工作,也可以同时自由地,享受做喜欢的事情,关键是采取“行动”,而不是一直“等待”。

    尾.

    闫大格,几乎每天都在换着花样过日子和玩耍,从不按规定出牌,这也造就了她具有弹性的性格强度。

    每次被批评或表扬,她都不会特别在意,她更享受玩和做的过程。我很羡慕她这样的潇洒,也希望能帮她一直保持如此的“天性”下去。

    这也启发了我,如果我们能像孩子那样去生活和思考问题,也许我们会更容易获得快乐。

    当不计较“得失”,我们便能获得打开思维的钥匙,为自己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反脆弱系统;

    当了解了人的一生,最终是为自己而活,是否,你会愿意,放下你的固定思维,走出那个安全舒适圈,去拥抱成长的机会。

    当心态变好,你的眉头自然会舒展,面容自然会红润,源自灵魂深处的“逆生长”之美是任何的针剂或药物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所以,从当下开始计划行动,做想做的事情,过向往的生活。

    请相信,所有的变化,都会给你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的明天,必须会更好。


    【后记】本文首次发布于我自己的公众号上,转发至简书,也是希望能够将满满成长力量传递给更多的朋友。本文中的“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来自卡罗尔《终身成长》,《反脆弱》理论来自注明黑天鹅事件的作者纳西姆所著同名书籍。如想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推荐阅读这两书本。

    如果喜欢可为我点赞。❤️同时也感谢你的支持和肯定。

    未经许可请勿转发,尊重原创不易,是每一个努力爬格子小伙伴共同的心愿,也感谢理解。

    喜欢我的文字和故事,也欢迎来我的微信号里找我。

    最后的最后,依然要说一句,感谢你的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逆生长”的终极奥义,是像孩子那样去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zc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