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到这标题,很多人可能要开骂了——你算老几,凭什么来教育我啊!好吧,那我再加上“我来”两个字。估计还是会被说——你怎样是你的事,管我屁事,好像显得你有多珍惜时间似的!
以个人经验做分享,尤其当自己还不是个big potato 的时候,总会有质疑之声,一旦成为所谓成功人士,仿佛个人的每一个习惯都是通往金字塔顶端的直线距离。现实如此,呵呵之外放松心情,去油菜花地里摆一桌机麻。
这年头大家都忙忙碌碌,生存压力巨大,无利不起早,谁都做着名利双收的梦,要想先人一步快人一步,效率是必须有的,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如何提高效率,就成了市面上的热门话题,时髦的词汇叫——时间管理。
既然聊得那么热闹,我们不如彼此分享一下,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生存之道。
记得小学学过一篇课文,华罗庚写的讲统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简单地说就是煮开水的时候洗茶杯放茶叶,而不要等到水烧开再来洗茶杯放茶叶,这样就浪费了时间,把整件事不必要地拉长了。
受家庭环境影响,我比较小的时候就具备了这种生活能力,长大之后就成为人们所说的“利索”那种人,看似天生造就,其实也是从小被教育和训练的结果。比如进门洗手的时候就顺便把袜子脱了一并洗,等炖汤的时候敷个面膜,洗衣机甩干的时候刷个牙,拖地洗衣服的时候听听新闻资讯,做饭的时候一边做一边收拾,一个时间段做两件事或者更多件事,自然看上去利索了。习惯成自然,时间久了,好像自带统筹功能,做事效率也会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拖延症的毛病不治而愈。
话说回来,拖延症的深层心理原因实际是抗拒。喜欢美食的开车几个小时穿越整个城市只为一碗酸辣粉,但让他擦擦一尺见方的书桌都会被无限期推迟,这绝不是人品的问题,而是喜欢与否的问题,或者说是人们做出的对自己有利的判断,然后执行。至于说人们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判断,那就像上面我说的,赖于长期以来的环境影响,其中家庭教育是重要塑造原因。
要我说,习惯改起来很容易,生活方式改起来难上加难。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所谓分身乏术,个人也当量力而行。生活如弹簧,绷得太紧,就会失去弹性,搞不好还会断掉,所以适时地放空耍懒也很有必要。但这个度究竟在哪里,具体怎么做,还是只有靠个人把握了,说到底,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全世界独一份儿,怎么可能简单地复制粘贴,又怎么可能有一个神一般的人物站出来告诉你应该怎样怎样。
在很多管理学著作中都会告诉你,优先的事情优先做,看上去好正确的一句话,但我觉得这是屁话,因为我们首先要面临的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是——今天到底什么事是需要优先做的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那就按照你的答案去做啊,犹豫的时间已经可以下楼买杯咖啡了。再说了,这世上大部分的人不是傻子,对生活各项事宜的轻重缓急大家都能有个基本判断。
关键是,尽量减少犹豫的时间。
犹豫是因为对将要发生的结果不确定,可是如果你知道人每天睡下去就有百分之多少的可能醒不过来你还睡得着吗?
睡得着,绝对睡得着,“我怎么没去做”的后悔比“这事我没做好”的遗憾更痛苦。
还有就是,在做一件系统工作的时候,我会准备一份备忘录,一在提醒避免遗忘,更重要的是记录这项工作的进展,一般情况下做下去比反复回头修改更有效率,很多工作是可以做完再来进行整体的修正,好处是避免做无用功。好比写文章,先把构思转化成篇章,再来润色修改,比反复折腾一句话更好吧。
聊了聊执行,“想”也很重要,放下手机和各种屏,想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解决办法,在办公桌前想,在公车上想,在马桶上想,在睡前想,想想想想,思路要理才能清,大脑不可能一直接受信息而不处理,它会炸的啦!
很久之前网上流传个段子,说是一个富人到一旅游胜地去,见当地人除了吃饭睡觉好像没别的事,整天就知道晒太阳,于是批评别人不努力浪费人生,可当地人说:“你挣那么多钱不也是为了像我们这样晒太阳吗?”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涵义,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个人选择,你羡慕不丹的恬淡,但让你定居你干不干?你对西藏的朝圣者惊叹不已,但让你跟着去几个月,你干不干?恐怕大多数人还是情愿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挤两个小时地铁到公司,也不愿意此生托付雪山草原。就当我小人之心吧。我们已经生在都市丛林,别处只是猎奇而已。
所以呢,一年之计在于任何时候,奔跑吧,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