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双11”和“双12”刚过,“剁手”和“吃土”之声便不绝于耳。在各种电商平台的“诱惑”下,甚至有人戏言道:“马云‘爸爸’,我要和你断绝父女关系。”可是,人类从历史中唯一获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吸取教训。
在知道用钱的原则后,为了帮助你最大限度地降低钱的使用,请你每次在用钱之前,好好思考以下7个问题。并且,这几个问题是分层次的,从前到后,前一个问题都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
问题1 购物车法则:这次购买可以再等等吗?
延迟欲望的满足,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给自己建立一个缓冲带。在买和不买之间,给自己第三个选择:等等再做决定。你可以问自己:可以再等等吗?在我长年观察和分析下,我发现这三大类商品特别适用于购物车法则,分别是衣服、电子设备和图书。
这个缓冲带就是每个平台都有的重要功能——购物车。在商家打折的时候,有些东西本来就是你需要的,那可以买,我也鼓励你买,反正要用到,也便宜,为什么不买呢?但是,商家的各类活动、各种宣传最容易激发起你的购物冲动和把物品据为己有的欲望。我的建议是,在你所选购的所有物品中,买下那件你最需要或最喜欢的,其他的就让它们都放在购物车里。一周后,再回到购物车,重新看看那些一周前让你激动不已的商品,看看里面有多少是让你“激情依旧”的。我相信,大部分都会让你感觉热情退却。现在就可以做两个动作了, 一是把已经没有激情和欲望的商品,从购物车中移除;二是把你还是想买,但不会马上用到,而是“未来可能会用”的,继续保留在购物车里。
我自己有段时间很喜欢买书,且接近疯狂的程度。可是,以我购买的数量来讲,算都不用算,短期之内,是根本没办法看完的。有一天,看着桌面上堆积如山的书,我恍然大悟:既然都没有时间看那么多书,为什么要买回来呢?对了,你是不是也有很多买回来,但没有看的书呢?看到这里的时候,不妨抬头看看你的书架,有多少是很久以前买的,却从未拆封的书呢?或者是拆封了,只翻过一两页的书呢?这些书在你的书架上放了那么久,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没看,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你可能也不会再看了。所以请记住,它们最该放置的位置是——购物车。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界,有一句名言,叫作:胜利永远属于“等等党”。“等等党”形容的是那些最近想换新手机或新电脑的人,他们一方面不是有“马上就得换掉”的那种迫切,另一方面又有“如果刚换又出新款了怎么办”的那种恐惧。所以在这个领域的顶尖评论员和分析师,都会建议:估计很快就有了,再等等看!同样,“再等等看”对你而言,未必是等来一个更新款的产品,但必能等来一个更好的决定。如果你真的很想要某个东西,等上30天、60天,甚至90天,你很可能就不再想买了。你需要时刻提醒自己: 财务自由的最大敌人,就是情绪;贫穷的最好朋友,就是冲动。
问题2 面对现实:我用这个钱,到底买来了什么?
大多数人的钱花是花了,但是不知道花在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是不是花得物超所值。所以,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你理智思考:你付出的钱,到底换来了什么价值?
一个商品的价值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情绪价值、功能价值、长期价值。
简言之,情绪价值,就是给你带来了幸福、美好的感觉;功能价值,就是这个商品能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的,特别是如果这是一个工具类的商品,它能否发挥本来被期待的作用;长期价值,就是能够在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你的思想、行为,甚至习惯,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
比如,酷热的天气,你喝一罐可乐,会觉得很爽,这就是实现了情绪价值。又比如,你买一个电吹风,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头发吹干,并不伤头发,这就是实现了功能价值。再比如,你买来一本书,看书的时候,你回归了平静,获得了知识,并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有了充足的前进动力。所以表面上你是买了一本书,但实际上经由这次购买,你同时获得了书提供的情绪价值、功能价值和长期价值。
对自己要求更严格、想省下更多的钱的同学,在用钱这件事上, 可以执行更高的标准,即投资的标准:注重投资回报率,利益最大化。简单来说,就是能够达到“一次付出,多项回报”。于是从这个思考出发,我得出了自己的购买标准是:一个商品只能满足情绪价值的,不买;功能性商品能实现功能的,比着买;能实现长期价值的,考虑买;能同时实现后两个价值的,或全部三个价值的,一定买。
比如,我出行总是选择专车,因为专车司机驾驶的车辆通常行驶得比较稳,且后座相对宽阔。我在上面可以工作,如果不工作也可以打个盹儿,闭目养神一会儿,到目的地再工作。不瞒你说,这本书有一部分就是在专车上写的草稿。表面上专车好像贵一点,会让我们多付出些钱,但是我交的不仅仅是车费和油费,我购买的实际上是一个临时的办公空间,这个空间还能移动,算起来真的非常便宜。这就是实现了功能价值和长期价值。而因为在车上我完成了工作任务,或有了更好的休息,我的心情也会愉快,这也顺便实现了情绪价值。所以,你不是不可以多付出钱,但你要非常清楚,多付出的这部分钱,到底给你多买来了些什么。
又比如,我给你出道题,今天你从广州飞北京,飞行全程约为3.5小时,经济舱800元,公务舱1200元,头等舱3500元,你会选择买哪个舱位的机票呢?一般而言,我会选择公务舱,因为往上比,公务舱享有和头等舱差不多的服务和座位空间,但价格只有头等舱的三分之一;往下比,公务舱比经济舱宽敞太多,也舒服,能够自如地打开电脑工作,或完全躺下来睡觉,而价格还不到经济舱的一倍。从功能价值上来讲,很划算。
长期价值呢?这就得分情况讨论了。比如,我自己算过一笔账,每年我平均在飞机上的时间,至少有150个小时。如果我每小时能写1000字,150小时就能写15万字。也就是说,仅仅在飞机上的时间,如果我全部用于创作的话,我都能写出一本书来。所以,如果我要利用这段时间,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公务舱,因为1200元相比我写出一本书的长期价值,是无足挂齿的。但我自己坐飞机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时常会坐早班机,我知道那段时间我根本不会用来写作,只会用来睡觉,并且我的睡眠质量非常好。对我来说,睡哪里都是睡,这个时候我就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经济舱。因为这时候没有长期价值需要实现,只考虑功能价值的话,经济舱就能满足。
所以,既然要用钱,就好好想想,这个钱可以买来什么?带来哪些价值?除了这个价值,我是否能贪心一点,尽量一举多得呢?甚至再进一步思考,我需要被满足的这些价值,有没有一个更便宜的商品可以实现呢?
问题3 提高敏感度:我要赚多少钱,才能买得起这个东西?
如今,花钱太容易了,很少有人会停下来思考每一次交易的真实花费。这带来的最大坏处就是:花钱越是容易,就容易花得越多。你要记住, 对数字的敏感度,就是对钱的敏感度。对钱的敏感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你对钱的把握程度。换句话说,如果你对数字不敏感,你很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损失掉你的钱,因为你不敏感,不会计算,就不会有明确的衡量。等我说完以下的例子,你可能就会懂,平常自己对钱是多么不敏感了。这也是防乱花钱的秘诀之一:计算一下,买这个东西,需要多少钱?精准地讲,就是:为了买得起这个东西,我需要赚到多少钱?也许你会说,老师,这两个问题不是一样的吗?我再给你2秒思考一下。如果你足够仔细和敏感,你会发现,你买这个东西所需要付出的钱,和你需要赚到的钱是不一样的。因为,你赚到的每一分钱,都需要缴纳所得税。
假设你的平均税率是20%,这意味着,如果你每周工作5天,其中1天的劳动所得就要用来缴税。这意味着,你需要赚到高于物品标价的钱,才能买得起这个东西。还是按20%税率计算,比如你要买一个标价为120元的充电宝,那实际上你就需要赚到150元。你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来计算物品的“实际价格”:
你想买的东西的标价÷(1-你的个人税率)=该物品的实际价格
如果你要算得更加精准,你可能会发现,你需要赚到的钱就更多了,因为还得减去“五险一金”等。虽然多出的30元看起来是一笔小钱,但我们前面说过,一笔小钱按天算,算上一年,也不是小钱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今天买的不是充电宝,而是一台30万元的私家车,按照同样的税率,你必须赚到37.5万元的税前收入才可以,整整多出了7.5万元。简单来说,你缴了多少税,你就必须多赚多少钱,才能买得起一个东西。也就是说,标价是一回事,你要赚到的钱,实际上是更多的,即商品实际上比标价要更贵。
问题4机会成本:我要牺牲什么来换?
当你使用金钱进行购买时,不仅要看买到了什么,为自己带来了什么价值,还要计算一下,自己会因为这笔花费,损失什么。或者说,因为花了这笔钱,我失去了未来的什么机会?当你用“未来可能的损失”进行考量时,你就会有所选择、有所克制。由于每个人都厌恶损失,所以相较于未来的可能性,我们现在的答案就可能变成不买。这个就是防止“剁手”(乱花钱)的秘诀。
比如,我自己的计算方式是“一天财富自由的成本”。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一天的生活成本,往最多去算,是300元。这意味着,如果今天我有300元存款,那么今天我就不需要工作,并且有了“一天财富自由”的机会。这300元,就是我一天财富自由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如果今天我能多存一个300元,我就早一天达到财富自由。反之,如果我用掉这300元,我就相当于要晚一天才能财富自由。
所以,比如,6000元的手机,值不值得买?以前没有衡量标准,现在你知道了,它相当于20天财富自由的机会。那我的选择可能就是不买。或者,在衡量后,我只愿意用10天来交换,于是我买手机的预算就改成了3000元。有了这样的换算机制,你就会知道,多存一次钱,你就会离财富自由更近;多花一次钱,你就会离财富自由更远。当钱用在了A处,就不能再用在B处,这是钱的机会成本。 你做的每个选择,其实都有成本,你做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牺牲。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你愿意牺牲现在换未来,还是牺牲未来换现在?
商家卖给你东西的时候,只会在意他们当下的收益。他们并不会考虑,20年后你过得如何。但请你记住,你的未来,是你自己的。所以你要对自己负责,在财富和自由这两件事上,只有你,才能解放你自己。所以在每次用钱时,利用机会成本,为自己的未来好好想一想,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
顺便一提, 从长线投资的角度来讲,你今天用钱的同时,牺牲掉的,不仅仅是存钱的机会,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让钱在未来增值的机会。所以我们得常常自我发问:这些钱是在今天对我比较有价值,还是在未来对我更有价值呢?很明显,答案是后者,这就是延迟消费最大的意义。如果能用机会成本来评估每一项消费的价值,便能冷却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并让人开始变得理性和客观。
问题5时间成本:我该花时间,还是该花钱买时间?
金钱无限,时间有限,时间比钱更值钱,我们需要珍惜每分每秒,所以在使用金钱时,“时间”就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为此,市面上还流行着一种观点:能花钱的,就千万不要花时间。你有想过真的是这样吗?或者,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该用钱,什么时候又该使用时间呢?
关于时间和金钱的管理,我收到过最多的问题是这几类:
1)老师,我到底要请一位阿姨来帮我做家务,还是自己做家务?
2)老师,我每天通勤时间来回3小时,要不要多花2000元,搬到公司附近的公寓住?
3)老师,公司同事在每天的下午茶时间都会去星巴克喝咖啡,我也该喝一杯吗?4)老师,一本书45元,里面有关于个人成长的10年思考成果和行动经验,值得买吗?
一个东西该不该买、值不值得买?或者我该多花点时间,还是花钱让别人来帮我?事实上,这二者是同一个问题。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得清楚: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成本的。说直白点,每个人的每小时,都是可以明码标价的。
当你知道自己一小时的价值(成本)以后,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来衡量该用时间还是用钱;或是衡量自己愿不愿意工作相应的时间,来换取那个物品。比如,你的月收入是税后8000元,去掉双休日,你每个月需要工作22天,每天需要工作8小时,那么你的时薪约等于45.5元(8000元÷22天÷8小时)。所以你一小时的时间成本,是45.5元。知道了自己的时间成本,上面4个场景的问题,就有答案了。
1.要请阿姨来做卫生吗?在“58同城”网上,请阿姨来做卫生通常是80元/2小时,即40元/小时,你的时间成本是45.5元,明显请阿姨的时间成本更低,这个时候可以请阿姨,即“花钱买时间”合理。当然,如果你这个人热爱劳动,而且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这种情况另当别论。我们此处仅讨论,从自身的时间成本出发,是花钱更合理,还是花时间更合理。
2.要不要搬到公司附近的公寓?这位同学的平均通勤时间,每天来回需要3小时,上班日22天,则共需要66小时,他的时间成本是45.5元/小时,把通勤时间换算成钱,相当于一个月的交通成本是3003元(45.5元/小时×66小时)。如果多花2000元,就可以节省3003元的时间成本,相当于用2000元,买价值3000元的东西,这时候,应该考虑搬家!顺便说说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你的税后月薪是8000元,通勤却要每天来回3小时,这说明了虽然工资单上显示你的月薪是8000元,但实际上你是没有赚到那么多的;因为通勤的时间是不算钱的,可是为了去上班,这些时间你又是不得不付出的。来回的3小时被占用了,就意味着你不能做其他事,不能产生额外的价值。所以这部分时间也得核算在内,那你的总工作时间应该是原来的每天8小时,外加通勤的3小时,也就是你“真正在工作的时间”加上“额外为工作付出但不算薪资的时间”,一共是11小时/天,重新计算时薪,那就约为:33.1元/小时(8000元÷22天÷11小时)。这就说明了,通勤时间过长,实质上是自己少赚了钱。
3.要不要喝星巴克?虽然我们前面说过,别小看一杯咖啡、一杯奶茶的钱,按一年来算,也是不小的数目,但如果你真的想偶尔喝一杯或两杯,该怎么衡量呢?假设你想喝一杯33元的拿铁,我们就用咖啡的价格÷你的时薪=33元÷45.5元/小时≈0.7253小时,大概为43.5分钟。所以关键就是,你愿意多工作43.5分钟,来换一杯咖啡吗?偶尔来一杯,好像还可以。
4.要不要买这本书?这个问题乍看之下,好像跟上面一个问题一样(思考方式差不多)。但是还有一个不同,一杯咖啡喝完就没有了,也许它能附带一些瞬时的快感,给你一下午的专注;但一本书,除了可以看完再看,给你带来的还可能是长期认知的改变,从而影响到人生的最终结果。简而言之,书的影响会更加深远,如果要达到同样的影响,咖啡可能得天天喝才行。一本《优势成长》45元,你大概多工作一小时就可以换回来,而且换来的可能是少走10年弯路和提高一倍时薪的结果。你愿意换吗?
但如果你的月薪只有4000元,以上4个场景的答案,也许就是截然相反的。 时间成本,其实是一项很特别的“机会成本”。它考虑的重点在于,这个东西,值不值得我花这些时间去交换?就像我自己,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写书和给企业做咨询服务,给企业做咨询的单价非常高,目前最高可以达到50万元/天。但写书算起来,包括构思、查资料、收集数据、动笔写和后期修改,如你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大概要花1000小时来完成,书在发行后还要自己投入时间宣传和线下跑签售会,也算成1000小时,一年卖出10万册算不错的销量,会带来50万元左右的版税收入,相当于企业高管的年收入。那2000小时赚50万,时薪就约为250元/小时。
虽然这个时薪看起来比很多行业都高,但要注意,能得到这个数字的,已经算行业里比较优秀的作家,大部分人做不到。现在很多人想通过写作致富,我想说,如果你不是极具天赋,基本没有可能。关键是2000小时,意味着按一年365天来算,平均每天也得工作5.5小时。
所以,写作只能算是我的兴趣,因为我喜欢分享,把知道的告诉不知道的人,这能给我带来很多的快乐,但根本算不上是副业。你看我的咨询工作,一年认认真真做10天就十分舒坦了,我基本上是用我的咨询,来养着写作这个兴趣,更何况我还有其他投资收益和被动收入。根据我对自己时间成本的核算,如果按每天只工作1小时来算,我的平均时薪大概是3万元/小时。这个也就是我的时间成本。所以我个人非常讨厌的事情就是闲聊,因为我觉得我在亏钱。
在上一本书中,我提到我平常的生活,我会请阿姨来帮我做家务,找发型师上门来帮我理发,还有健身教练上门辅导我锻炼,反正不是我的“主业”,我都交给别人来完成。有读者看了,觉得太奢侈了,但如果你了解了时间成本的概念,就大概明白了,这对我来说,不仅不奢侈,而且还是一种节约。哪怕到了现在,就连出门,我也从来不开车。比如,我从北京的家乘专车到机场,1小时180~200元,如果我自己开车,就算不算买车的钱、损耗折旧的钱,也不算油费,光是时间成本,得有多贵啊。
我相信你也终于明白了,你每一次消费,无论是用钱还是用时间,本质上都是一种交换。当你学会了计算时间成本,就能更理智地使用手中的钱。我们需要判断一件事情是“自己亲自做”(用时间)划算还是“请人帮我做”(用钱)划算,进一步做出合理的决策,让每一分钱都用在点上。一般而言,年轻时,时间多钱少,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优先用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越来越少,钱变多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优先用钱。但里面有一个最大的思维陷阱:并不是每个人在年纪渐长的时候,钱也会随着年龄而增多。
所以,在我们较年轻时,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多花时间来赚钱,多存钱,到我们老了,或时间越来越少的时候,又用这些钱给我们买回来更多的时间,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所以,这下你终于懂了吗?这是一个交换游戏,正如你现在花掉了钱,换来了快乐;但你没想到,你现在花掉了钱,当你未来时间越来越少的时候,就无法花钱买时间了。于是,你换来了眼下的快乐,同时也可能换来了一个几十年后悲凉的晚景。
问题6 后续支出:这一次付款后,后面还有其他的支出吗?
后续支出,指的不是分期付款的消费,而是很多的消费,除了在购买的那一次需要付出足够的费用,在之后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有 连带支出,第一次购买和后续费用加起来,才是这个东西真正的总费用。在计算完总费用之后,你就需要考虑:第一,是否负担得起;第二,长线来看,这笔钱如果省下来,还能做什么更好的选择?
比如,你想养一条小狗,如果你把这条小狗买回家,需要3000元,同时,需要购置一些小狗的日常用品(如笼子、盘子、玩具、尿布等),需要1000元。一次性费用共4000元。那后续费用呢?小狗生病,平均看一次病需要1500元;每个月的生活费(包括购置狗粮和营养品,带小狗洗澡,外加偶尔寄养等),需要1500元。假设小狗平均每年生病两次(共3000元),平均每年做一次日用品的更新(共1000元),外加12个月的生活费(共18000元),小狗每年的总费用就是22000元。假设小狗平均能活十年,不算通胀,小狗的后续费用就是220000元,而且这还是保守估计。加起来这条狗的实际总成本,就是224000元。
虽然买一条小狗的钱才4000元,但考虑到后来将近20万元的支出,是不是也能让你稍微停下来思考一下,是否有其他选择?不知道20万元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我确实见过不少人奋斗了十年,到了要买房的时候,就差一二十万交不齐首付的。
我还有一个好玩的想法:你购买一些东西后,其实还需要为之付出“空间成本”。假设今天你要在北京三环内养一条狗,你对狗特别好,还在家里给它划出一平方米的地来安置它的狗笼子。所以,除了上述费用,按照三环内平均房价,你现在花840万元,买了100平方米的实用面积,那养这个狗的“空间成本”就是8.4万元。先不管房价涨不涨,现在狗占了1平方米,你就相当于用840万元只买了99平方米,这时每平方米就变成了8.48万元,相当于买贵了。
同样的,买车、买房、买单反相机等,也可能会涉及这些后续费用,这时候,你就得好好地算一笔账了。再借用上面的“时间成本”或“机会成本”的标准,来衡量一下,自己愿不愿意拿出额外的工作时间,或未来的数天自由来换取?除了连带的后续费用,以上的例子还让我们知道了“累积的力量”,任何的小数目,放在10年的维度去计算,都是大数目。
正如刚才说的33元一杯的咖啡,你连着喝10年,至少得花120450元。之所以说至少,是因为价格会涨。12万啊,想想还可以买什么?还有以前我有去健身房的习惯,健身房的年费大概是5500元,10年算下来就是55000元,但后来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情,就不再去了。因为我发现,我没有天天去健身房,而且我每次去只是在划船机上锻炼一下。那我为何不花2000元,在家里放一台划船机呢?至少也能用5年。假设10年内要再换一台新的,买划船机的钱前后加起来也不超过5000元。相当于我用一年健身房的钱,省下了后面9年健身房的续费,这就是思考后续费用的另一个作用。另外,还要特别提醒一下,如果你的手机或某些App打开了“自动续费”和“自动订阅”的功能,就需要警惕了!因为这是一笔隐形的“后续费用”。请你打开手机里“自动续费/订阅”的页面,看看上面有哪个App,是最近1~3个月你再也没有用过却依然还在每月自动地续费的。现在你就可以把续费手动关掉了。还有一个要特别警惕的情况是,现在有很多App下载是免费的,但当你打开时,它就会跳出一个弹窗,上面通常显示“试用前7天免费,之后自动续费”,然后问你是否“同意”。大多人都会同意,然而7天之后就忘了,他们忘了7天后App会自动开始扣钱。还有人会在前面试用的时候,发现App不太合适,然后顺手把App给删了,却忘了同时要把“自动续费”取消掉。所以,如果你在试用某款App,请记得,在你发现不适用的时候,首要的事是把自动续费关闭,然后才是删除App。
当然,“后续支出”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这个含义适合对自己要求更严格的同学使用。前面我们说过,我们的时间都是有成本的,也就是说,用掉的时间,也可以换算成钱。所以,后续支出不仅要从“钱”的层面去考虑,还要从后续要为这个购买付出多少时间来考虑。
一方面,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假冒伪劣产品”上。你因为贪便宜买了三无产品,特别是质量差的电子产品,后续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维修、去维权、去争取售后服务。最严重的一种情况是——时间和金钱的双重浪费。因为你买这个电子产品的目的,就是节省时间,结果产品质量不过关,一是浪费了本来要节省的时间,二是还多浪费了处理产品的质量问题的时间。当然如果你是不小心被骗,吸取教训,避免下次重蹈覆辙即可,这是止损,也就是把损失降到最低。
另一方面,这种情况会出现在“个人的放纵”上。比如,有人喜欢放纵自己,暴饮暴食,在吃的时候花了钱,也花了时间,后来还得继续花钱、花时间把吃上去的重量给减掉。还有人会放任情绪,导致做出过激行为,我见过有人因为分手而冲出马路,要挟对方,最后在医院躺了半年,正值大好年华,却耽误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时间和机会。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放纵行为,导致了本不必要的后续支出,错过的时间是追不回来的,而且冲出马路躺半年医院算是万幸了。请珍惜你每天活着的这种幸运,切忌冲动,只要你足够珍惜,“后续支出”也会变成“后续回报”。
还有一种情况,这种情况会出现在“自我投资”上。拿课程来举例,很多人都是买了课程,就觉得自己已经拥有了这个课程,后来就不看了。你想想,你有没有买了很久,却迟迟未开始看,或只看过一两节的课呢?殊不知在“自我投资”这件事上,付完钱,一切才刚开始,你还得投入时间精力,去学习、去消化、去复盘、去运用,直到有一天熟能生巧,“别人的知识”才会变成“你的认知”。所以下次买课前,除了要考虑这个课你付不付得起,还得考虑后续你是否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帮自己更进一步。光是买课,不会让你成为高手,最多你只会成为“买课的高手”,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存那么多课,还不如多存点钱。
所以, 看似轻巧的一次购买,背后会不会潜藏着更多的后续支出——包括金钱、时间、精力,你又能不能支付得起、承担得起,这些都需要你用脑去计算、用心去选择。
问题7 懒的代价:你因为“图方便”,多花了多少钱?
“贪便宜”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图方便”。“图方便”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省得麻烦”,也就是“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知不觉为我们的“懒”付出代价。每次到超市购物,买购物袋需要2~5毛钱,你要不图这个方便,其实只需要每次出门顺手拿个环保袋。本来是零成本,现在偏偏要多花钱。而且你还会用“相对性”来安慰自己,比起我在超市里买东西花的钱,这几毛钱不算什么。
关键永远不是“这几毛”的问题,而是你的头脑是一个用钱的系统,只要你习惯了“这几毛”没关系,“那几块”无所谓,最终必定存不下一分钱。今天你要去看朋友,出门不赶时间,走到地铁站10分钟,坐地铁需要30分钟,出站后又要走10分钟,只需要5元,但你省得麻烦,就打车去了。路上用了25分钟,却花了40元。时间少用一半,钱用了8倍,只是为了购买“方便”。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我们享受点餐外送服务的时候,明明楼下有个快餐店,你懒得下去了,点外卖送上来,多付几元的外送费,有的外送费甚至达到9元,你点一份餐30元,外送费接近10元,差不多是30%,你图方便,多付了30%。而且,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不算外送费,现在很多餐厅在外卖平台上的价格,都要比堂食贵20%~30%。也就是说,光是点外卖,哪怕没有外送费,都要比你走去吃贵20%~30%。走一走,5分钟,就能省下这些钱。
一般而言, 一项服务你使用起来越便捷,路径越短,它就会相应地越贵。很早我就发现,在几个大的出行平台订机票和订酒店,有时候会出现买往返机票,比分开买要贵,订酒店订几天连住,比分开一天一天订要贵。在我们的认知中,买往返的机票、预订几天的酒店,理应更便宜啊,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大家的习惯都是“图方便”,有一次我也是好奇,想着分开订会不会更便宜,一试结果有了惊人的发现。分开预订,确实更麻烦一点,可是会更便宜。我还算过,一般机票会贵5%~10%,酒店会贵2%~4%。
以预订酒店为例,为什么一次预订几天反而比较贵?我个人的猜测是,因为酒店为了不亏,在你预订连续入住时,就给出近期的均价来乘以你需要住的天数,从而得出你需要付费的总价。比如,近期均价800元×入住3天=2400元。但实际上,酒店的价格,每天都会根据当天的入住率来动态调整。如果当天入住率低,酒店在当天的价格也会相应地降低,如我订第一天时,当晚价格是800元,到了第二天是750元,第三天720元,如果分开订,实际上只需要2270元。你可能会说,那如果后几天入住率提高呢?房价不就会升高了,连续订不就便宜了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这个情况酒店也想到了,如果后来房价高了,酒店不就亏了?酒店不可能让自己亏的,所以在一开始给你设定均价的时候,这个均价就已经是“高估”了的,甚至,你可能已经是按“最高价格”入住了,之后的价格只会降、不会升。
当然,有“连住优惠”的酒店,会成为我的首选。因为除了价格更实惠,根据上面的分析,它还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信息:这个优惠正好是它前段时间入住率不高的体现,所以才要用连住优惠,来刺激入住率。按经验,中、高端酒店的消费不会只有价格导向,所以他们的低入住率还会保持一段时间,因为酒店的人手和公共设施配比是基本固定的,对我个人而言,入住率低,就意味着,能享受更好的服务和不用等很久的电梯。因为,再说一遍,时间是有成本的,我的时间是很贵的,等10分钟电梯已经相当于我多花了5000元来住这个酒店了,怎么能花时间来等电梯呢?
所以下次订机票、订房间时你可以看看,起码多个心眼,比比价。(上述情况,不包括打包售卖的来回便宜机票和酒店在活动期推出的连住优惠,“打包机票”和“连住优惠”当然很便宜,但通常不能随意退改,需要特别注意确认行程。)
还有一种情况,叫作“大数据杀熟”,各位也可以留意。就是一些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给熟客推荐更贵的产品,以及定出更高的购买价格。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在一个旅游平台上用新注册的账户订酒店,就比原账号便宜200元,现价变成800元。用新账号比旧账号足足便宜了20%,不能说不夸张。但我估计平台这种乱象很快就会被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消除,因为这样的做法,在法律上已经涉嫌“价格欺诈”。也许你还是觉得,这点钱没什么,可在我看来,花不到几秒,动动指头,就能把这笔钱省下来,非常划算,虽然看起来好像没有那么“方便”。但是,你记得我说过的吗?如果按赚钱的速度来算,同样的时间,这些钱很可能你是赚不回来的。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还能得到一个启示,购物时的货比三家——特别是网络购物时,也是不能省的“麻烦”和不能偷的“懒”。确实在有的情况下,我们得付钱购买方便,但大多我们图方便的场景,只是因为我们懒,我们很多时候说的不方便,其实稍微动一下,也没那么不方便,却能为我们省下不少的钱。反正,总不能你只有20元的时薪,就请一个时薪40元的阿姨给你做家务吧?难道你工作2小时,就是为了让她给你工作1小时?
关键还是, 要认清,你用的钱,到底用在了什么上面,其中有多少又是“便利成本”。每次用钱之前,都可以检视一下自己的钱,有没有多花在了一些“图方便”的想法上。
以上7个问题,从我多年前开始设计就一直在改良,直到你今天见到的这个模样。这7个问题,也让我受用至今,基本让我的每一分钱,都用到了实处。这应该就是用钱的最高标准了吧——在我的生命里,没有一分钱是浪费的。一起开始试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