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7
他父亲从前曾对他解说过,婆罗门是最高贵的阶级。所有出自这个种姓的都是祭师或熟读《吠陀》及各类经典的教士。大梵天初创人类时,婆罗门是从他的口中而生。次级是刹帝利。他们都是军政界的高层人士,是从大梵天的两手而出。跟着便是吠舍种姓。他们是指一般商人、农夫和工匠等,是从大梵天的大腿而出。最低级便是首陀罗。他们是从大梵天的双脚而出,以劳力维生。
佛陀作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自然是属于高贵的刹帝利。牧童缚悉底是“不可接触者”,不属于四姓阶级中的任何一姓,地位不如最低的首陀罗。
佛陀自然是反对种姓理论的。
众生平等是佛家的核心体现。即使是草木还是鱼虫,在佛家看来,在本质上都与我们人类并无二致。因为根据佛教的轮回理论,我们有N世生命,六道轮回,所以在前世很有可能是草木鱼虫,所以我们对待这些东西,要像对待身边的人一样。
抛开这波轮回理论带来的众生平等,我们来谈谈阶级(把人群割裂)的作用。
《吠陀》中所设定的这种人种体系,在我们看来是匪夷所思的,然而在当时的印度社会,已经被普遍接受。即使在现在,这种分化仍然盛行。
当然,这是毫无根据的。就算没有轮回的运转体系,我们也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无论是从生物学上看,还是在政治上看。
那么为什么这种的说法会在印度维持这么长的时间呢?
因为有用!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类似于“礼”对于中国社会管理的作用一样,极大地减少统治者的社会管理成本。
自由与平等不是依靠喊口号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有相当的经济、科技为基础。
在那时候,通信技术、管理技术、科学文化水平极为低下,生产力水平难以满足所有人。富人占有绝对多的社会财富,剩下的财富又无法满足穷人的基本生活,要想让穷人不至于联合起来推翻统治阶层,那么就需要让他们在心目中降低对生活条件的需求。
而种姓制度糅合神学宗教和社会分工,可以很好的降低大部分人对于苦难的排斥感。穷人们安贫乐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满足,在宗教世界里进行了有效的弥补,同时又因为种姓的划分,简单明了的定下了规矩,让穷人们知道此生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又“应该”承受什么。这样社会就可以自动运转,而不需要耗费统治者的精力。
感觉没说清楚啊!!!
回头抽时间好好整一下,结合《西行漫记》中记载的我们对于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作用、古代“礼”学对于国家治理的作用和印度种姓制度一起来讲下这种看似不合理,但实际非常好用的制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