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小听过的关于《金瓶梅》的言谈,都是半截子话。不明就里的半截子话再加上在场者的暧昧神情嗤嗤笑声,暗示着这是个不宜公开谈论的书籍和话题,我也一直接受这种暗示。所以,当现在我看完了这本《秋水堂论金瓶梅》,并且是看完了两遍之后,忍不住想与人分享些阅读心得时,我才发现,这是妄想。
一听到《金瓶梅》就目光灼灼笑声嗤嗤的,这种反应是条件反射吗?我好奇的是,嗤嗤笑者的反应,是真的来自于对《金瓶梅》的真正了解吗?真正读过《金瓶梅》吗?
我没读过《金瓶梅》原书。这本《秋水堂论金瓶梅》是我目前对《金瓶梅》唯一的了解途径。所以,我读的很细致。从《序》到《前言》到《参考文献要目》到《后记》。
田晓菲现在是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文学教授。是14岁入北大的厉害角儿。本书是学术著作,观点显明,却又文字抒情,适合我这样的做通俗的入门书。书以《金瓶梅》的一百回目为顺序,重点从绣像本、词话本的区別解读了一遍金瓶梅。读完了,也就知道金瓶梅的故事精要了。不过,猎奇心重的还是去读原著吧,因为猎奇心想的性爱描写这本书里没引用。
田晓菲推崇《金瓶梅》的绣像本,要我们看到"慈悲"。她认为以绣像本开头对金刚经的引用,指出意在唤醒读者对生命本体的自觉,给读者看到包围了、环绕着人生万事的"无常",从而对自己,对自己的同类,产生同情与慈悲。
田晓菲说,"我们的生活中,原不缺少西门庆、蔡太师、应伯爵、李瓶儿、庞春梅、潘金莲。他们鲜衣亮衫地活跃在中国的土地上,出没于香港与纽约的豪华酒店。我曾经亲眼见过他们。"
我没去过香港和纽约,但我也见过他们。哪一个女人身上,没点金、瓶、梅的影子?哪一个男人身上,没点西门庆的欲心?得了利,还想要权与名。
人与人,来来往往,同情和慈悲,与宽容,应该有。因为,因果轮回,报应有时。要相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