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家给儿子娶媳妇,需要迎新人这个角色。按照习俗,应由老大家媳妇担任。
但老大家媳妇认为自己已年长,推荐自己的儿媳代替自己去。这也是符合规矩的,且是较为常见的做法。
问题是,老大家的儿媳是个新时代年轻人,张口就问了两个问题:一是这个角色需要具体做什么?二是既然请我办事,能有什么报酬?
在老大和老大媳妇心中,自己儿媳的第二个问题是万万不能问的——这么好的事情,这么重要的角色,请你去就是非常看重你,怎能像谈生意一样问报酬?这叫老二家的脸面往哪放?自己老两口的面子上怎么下得来?
偏偏老大家儿媳认为:办事就要有办事的样子,请人也有请人的规矩,糊里糊涂可不行,说的清楚明白才不会误事。再说了,事实上就是路程遥远,来回车费自掏腰包姑且不算,去后能否安排住处?不会像以往一样往其他亲戚家一安排就没事了吧?迎新人有没有红包啥的?一般习俗是给多少?谁来给?
几个问题下来,把老大家老两口吓得不知如何回答。向老二家问答案,那是万万不能的;但问题拖着吧,自己又回复不了儿媳。
儿媳说她自己打电话问老二家。老大家连连劝说不能这样做——在好事上帮忙了,跟人谈报酬,这是要闹僵啊!
老俩口认为儿媳不懂事,儿媳埋怨老俩口不会办事——老二家邀请老大家的时候,就应该借着问接亲远近等等,随口问礼节上有哪些讲究,不就弄清楚了么,一辈子总是糊涂。
这中间自然少不了老大家儿子在老人与妻子之间受气。后来不胜其烦,终于怒了,说就这么个事闹得乌烟瘴气,我就不信还把这事弄不清了!
儿子把父母批评了一通,意思是既然有这个迎新人的程序,就必然有规矩,为啥就不能弄清楚?最终也必然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实施了,怎就连问问都不敢了?然后给妻子说你等着,弄清楚了给你答案。
儿子向前不久出嫁了女儿的一家亲戚了解情况,又联系了一个经常在婚丧嫁娶时搞摄影的亲戚咨询。一番交流下来,终于弄清楚了其中的礼节往来,然后告知了妻子。
其实所谓报酬不过就是一个200元的小小红包而已。
既不足以抵车票费,也不足以抵燃油费,从经济角度看,根本不划算。本质上不过是出钱出力给人家锦上添花而已。
弄清楚后,儿媳的气也就消了不少,虽然没有实现预期,但原也没有太高期望,只是不满于老两口糊涂躲闪的态度,连事情都讲不清楚,就想叫人跑来跑去糊涂着办事,那可不行。
其实,一些老人就是这样,虽然好心,但办事着实不机迷,总是抹不开面子,怕这怕那,结果吃了亏、受了气后又长吁短叹。长期对某些人(比如老二家)有莫名的畏惧,不敢伸张自己的主动权,反倒经常劝阻自己人不要出头。
可惜,他们不明白的是,有利的局势就是靠主动争取得来的,一味的害怕听从赢不来尊重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