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态是个概念,具体化就是注意和意识的觉察保持,识别出来四种心理状态,目的是为了应用,牢记“不打勤的,不大懒的,专打不长眼的”,有效比正确更重要。
心理活动是个大概念,人人都体验,具体说明白又不容易。我们可以从心理现象说起,凡是心理和行为活动都可以视作心理现象。
从心理现象中的心理状态说起,可以看到高投入低产出的缘故在于状态出了问题,由此探索心理状态种类,进一步搞明白适应不同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
一是理解心理状态重要性。
心理现象可以认为包括四部分,即心理倾向性、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打个比方,早上起床上班的心理现象,因为要谋生赚钱以及实现个人价值等需要动机,这是心理倾向性,因此闹铃响了后抓紧起床洗漱做饭吃饭,这是知情意的心理过程活动,在这期间为了高效率完成这些活动确保上班不迟到,就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些整体心理和行为活动表达出来的就是心理特征。
这里心理状态的含义,是指意识和注意两部分内容。意识是指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而注意则是对某一个目标的指向和集中。比如早起忙乎时候的高效和快节奏,表现为注意力集中于具体事情,意识保持高度清醒,甚至恨不得洗刷做饭一起进行,这些良好的心理状态决定了知情意过程的顺利,也才能确保准时出门踏上上班节奏。
一句话,状态决定过程,过程决定结果。
例如孩子心理特征良好,学习能力没有问题,气质和性格也适应学习环境,可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这时候除了考察具体需要和动机强度外,就是看看孩子的学习状态如何。良好心理状态才能保证学习过程高效,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心理状态重要性更多还在于人际沟通,很多时候沟通无效正是由于不能识别出来心理状态,比如看人下菜碟,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明的是状态很重要。一个正在发脾气的人,你想和人家讲道理之所以无效,正是没有识别出来对方的当下状态,不是对牛弹琴而是牛弹琴。
二是识别心理状态。
有句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这是象征意义说法,类似行尸走肉,心理学意义就是这个人心理状态已经处于死亡状态,你想激活与之沟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一般生活中的类似情形就是心不在焉,当孩子兴高采烈回家和你说起学校故事,受到的表扬奖励,家长却忙着做饭看电视做事情,孩子的心情很快就会意识到你的敷衍,也就不乐意继续分享。这种看似不被尊重的后面,可能是家长无心的忽视,虽然你很多借口为自己辩解,但当以后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和你聊天沟通分享他的心理世界时候,别怪罪孩子不理睬你,恰恰是你的心不在焉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不尊重他,正是家长自己酿下的苦酒自己喝。
这种心不在焉状态就是“死的心理状态”,当然这里是象征说法,心理的表达更多是象征意义说法。
要和一个人沟通,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就不能是死的,这是基本常识。
因此首先要识别出心理状态的死活,死心理变成活心理才能继续沟通。比如当孩子在忙着玩游戏时候,家长无论着急还是说教都是无效的,因为孩子根本不在状态。
活的心理状态又分作正常和不正常,好比正常人和生病的人一样,当我们要求病人正常工作学习时候效果自然不会好。
不正常心理状态也叫作异常心理状态,常见的精神病性患者很多时候处于这个状态。正如精神病性患者并不总是处于异常心理状态,起码这些病人的感觉基本正常,普通人也会处于异常心理状态,象征意义的情形就是发怒时候。
我们常说愤怒时候人的智商是零,傻子智商也不会是零,当一个人大发雷霆时候,处于愤怒状态,比傻子还傻,当然可以理解为心理异常状态。路怒症比比皆是,悲剧也不少见。
正常心理状态的人可以较好适合环境,从事日常学习和工作,因此一般鉴别方法就是听主观体验感受、看社会功能状态等,比如医学标准大脑是否有病、统计学标准是否和大多数人一致、主观体验标准是否痛苦不堪、社会功能标准是否适应环境正常活动。
但是观察生活,发现很多正常心理状态的人工作效率并不高,和人沟通效果也不好,处理问题总是不尽如意,原因在于虽然正常但是却处于不健康状态。
比如当一个人喜欢喋喋不休讲大道理,常见的家长苦口婆心说教孩子,这时候处于不健康状态。
健康心理状态属于理想情形,是适应环境的最佳反应模式,一般理解就是工作状态,这时候目标明确,精力集中,意识清醒,行动有力。
三是应对不同心理状态。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觉察力,这是心理状态的基本含义,识别出来四种不同心理状态则是为了区分使用,应对现实生活的需要。
死的心理状态不说,你无法和一个心不在焉的人对话,所有话语都是牛弹琴。
异常心理状态顺着说,面对一个发脾气的人,你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
不健康心理状态情况,识别出来不要讲大道理。
健康心理努力适当保持就好。
事实上这四种心理状态人人都会有,因为状态是变化的,重点不在于这个人特征,而是这个人的状态。
心理状态是个大概念,具体化就是注意和意识的觉察保持,识别出来四种心理状态,目的是为了应用,牢记“不打勤的,不大懒的,专打不长眼的”,有效比正确更重要。
李克富老师的专题训练之三:心理状态的识别与应对
导语:
与人交往,不只是和某一个肉体人打交道,而是用我们的心理和他的心理互动;更确切地说,交往的效果不取决于彼此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而是取决于我们双方的心理状态——当下那一刻的呈现,以及我们的判别和应对。
讲课要点:
1.状态决定过程,过程决定结果。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常常是因为“不在状态”。
2.何谓“不在状态”?身心分离!肉体在,心却不在,此时便不能做到“(身)既来之,(心)则安之”,而是“心不在焉”、“心猿意马”。
3.就互动而言,心不在互动的现场即心不动或心死:要么死在过去——抑郁,要么死在未来——焦虑。所有的互动都必须确保其对象是活人,因此得首先将死人救活,即让其心动起来。
4.一颗活着的心才有正常与异常之分,而只有心态正常,才有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下之别。
5.某一时刻,一个人有且只有四种心理状态,其应对策略是:心理健康,讲道理(正话正说);心理不健康,用心理(正话反说);不正常的心理,顺着说;心理死亡,闭嘴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