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虞世南咏蝉诗中写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歌咏蝉声嘹亮远传,不是秋风传递,而是居高处所致。意为人格高洁的人,无需过多的渲染和依附,声名自能远播。因此许多大师在传统雕刻、国画作品中画上几只工笔蝉,取意洁身自好。
秋蝉居高放声喻意人自我修炼,这固然重要,然而秋风好比周围环境,没了疾风传送,或是逆风拂声,蝉声是否真能久远嘹亮呢?我看未必。人当如蝉,要加强自我修养,也必须融入周围环境,更要借助周围环境的力量。
我想起当下冯小刚导演的热播电影《芳华》。影片是严歌苓和冯小刚共有的“文工团情结”的追念,六七十年代“绒花”等经典老歌的优美演绎,阳光灿烂的练功房里那身材妙曼的舞姿,如灼灼桃花般年轻女孩们的芬芳年华,这些都没有让我感到舒畅怡然,反而让我郁郁不乐,主人公刘峰拥有高洁的人格,人生境遇却如此糟糕、潦倒,让人久久不能遣怀。文工团明媚的背后有着一个冷峻的现实社会,冬日渐觉芳华冷。
居高声自远,也须藉秋风——《芳华》观后感刘峰,人称文工团里的“活雷锋”。没人愿意吃的破饺子他来吃,战友结婚没钱买沙发他来亲手做,厨房里跑了猪也想到让他帮忙一起追,何小苹没有舞伴他忍住腰痛为她伴舞……生活中他无私助人,甚至把上军事大学的机会也拱手相让。因为爱林丁丁,一次机会他冲动地拥抱了她,他告诉丁丁他放弃大学的机会是因为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结果丁丁不但没有感动,反而告状并诬陷刘峰“摸”了她。刘峰由此被下放到西南边境战场的连队,战场上他英勇立功落下断臂残疾,复员后生活潦倒,让人唏嘘。刘峰人品好,人格高尚,影片前半部他是生活中的雷锋,后半部战场上英勇无私的表现更使人深深感染,肃然起敬,同时你会郁闷不已,付出了这么多却没有一个好的结局。
秋蝉居高鸣声远传,是顺风,而非逆风。刘峰做到了“声自远”,却忽略了生活环境的冷峻。那个时代,文工团是令人羡慕又体面的单位,来自农村的他靠奋斗进入文工团等于改变了命运,能保送大学是再次命运改写的机会,怎么可以轻易放弃,怎么可以赠送他人呢,放弃进修大学机会是否增强了爱的能力,这与爱与不爱没有关系。复员进入社会后,应积极与有关部门争取自身应有的权利,与冷峻的社会现实斗争要讲究方法,借助某些力量,而不是与卑陋无耻小人口角,这样只会让你不断受伤。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另一层隐义夸大了道德至上的价值观。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统治者自上而下将道德至上的观念渗透到每一社会层面,道德的作用被宣传无限夸大,法律对人的约束作用大大降低了,“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提倡做利他主义者,人人加强自身修养,人人可以成为救世主。统治者用道德的力量来捆绑着一个个人与人的关系,来进一步维护自己的统治秩序。道德作用的无限夸大扼杀了人的许多天性和自由,多少人深受其害,尤其是身份卑微的寒门弟子。社会关系需要道德的维系,同时是理性的,更是法治的。刘峰是个所谓的老实人,可以说他是传统文化道德至上价值观熏陶下的悲剧缩影。刘峰爱林丁丁不惜放弃大学进修机会,我就陪伴在你身边,下意识中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又如何小萍终于得到荣誉表彰却疯掉了,而似乎只有疯掉了才会从舞蹈中释放出人性的自由。
居高声自远,也须藉秋风——《芳华》观后感 居高声自远,也须藉秋风——《芳华》观后感居高声自远,更须藉秋风。“秋风”是我们生活的人文环境,我们不仅要融入,更要凭借。影片中陈灿这人物我倒比较欣赏,陈灿与萧穗子这条感情线索是现实社会和人性关系最真实的反映。萧穗子深深暗恋陈灿,于萧穗子来说爱一个人就要爱得痛彻心扉,牺牲物质也在所不惜,把父母留给她最珍贵的项链送给陈灿当牙托;于陈灿,战友之情盛情难却,坦然接受你物质赠予并不等于我要拿爱情来回报。陈灿这人物塑造得非常现实,接地气,他出身高干家庭,视野开阔,聪明且识务,善于利用一切可以用的资源,如家庭、父亲、战友的,等等。有评论批评陈灿为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他利已却不损他值得肯定和提倡,他会感恩但不盲目讲回报,至少不会抹黑事实,不反咬一口,不做林丁丁,不做是非不分混淆黑白的联防队员,坚持了做人的底线。底线是做人的刚性要求,高尚是做人的理想追求,道德至上的价值观将两者关系颠倒了,以高尚的标准要求普通凡人老百姓。能坚持底线的人值得我们尊重,追求高尚的人更是我们要点赞和大书的。正如影片结尾旁白: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影片结尾旁白实际上是对善良人性、高尚人格的温暖追念!
人当如蝉,居高声自远,也与秋风相伴,居高声更远,芳华更绚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