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清理小说存货,翻出《影梅庵忆语》,浅薄的解读秦淮八艳中的董小宛。
冒襄,即冒辟疆。
看冒氏为董小宛挽书,被他的姿态倒了胃口。透过现象看本质,他看似实事求是的自我补刀,实则是对自我魅力与地位的沾沾自喜。
《清史稿》冒襄传中,“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商丘侯方域,并称"四公子"。少年负盛气,才特高,尤能倾动人。”长得帅,有才气,家境好,妥妥的高富帅,众多女子眼中的香饽饽、金龟婿。
明朝末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电视剧里,美人有主角光环,遇险遇难时,英雄救美,结此良缘。然而历史用事实注解,红颜易薄命。
初遇时,董小宛16岁,美色惊人。“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五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冒襄惊爱之,惜其倦,遂别归。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是古代文人的志向和出路。冒襄出身官宦之家,素有才子之称。科举为官,方是他的光明大道。
烟花之地,逢场作戏,及时行乐,做做口头文章,留点风流名头,很可以。但流连忘返,托付真心,娶回家中,难度3+max。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卖油郎朱重邂逅花魁女,省吃俭用面见花魁女,恰花魁女酒醉,但朱重化身柳下惠,仍以礼相待。花魁女酒醒后,很是感动,并发现朱重正是自幼缔订婚约的未婚夫。朱重获花魁女资助开办油店,并娶花魁女为妻。
《聊斋志异.瑞云》中,贺生得到花魁瑞云的垂青,但因财力不支而失之交臂,但他并没放弃。在瑞云容颜变丑,被人弃置鄙履时,他倾尽所有,赎出了瑞云。后得奇人赐水,瑞云貌美如初,“痴情郎独占花魁”。
这些故事,给男主角添加了多倍的真心、多重的道德光环,外加契机,才情节翻转,穷小子抱得美人归。
任凭经历世事变迁,大部分女子都渴望”真心“。欢场沉浮的花魁女、瑞云,身无长技,可依仗的只有风月手段、文艺阵仗,最渴望的就是得到救赎,求得后半辈子安稳。而在古代,想要被救赎,只能通过男人。无价宝易得,有情人难得。若干年前艳旗高帜的鱼玄机,幽幽的道出了青楼女子们的忧伤。
乱世之间,人人难求自保。而冒襄似乎成了身披金甲的盖世英雄,有了拯救她的可能。
可能吗?
这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很难攻关的boss。
1.boss万花从中过,难被打动。
2.冒襄父亲深陷困境,急需被救。
3.董小宛身负巨额债务。
何况,这条鱼还有别的人眼巴巴的盯着,比如说:陈圆圆。
冒襄是个现实的薄情者。从陈圆圆事件,可见一斑。辜负了对陈圆圆的承诺,他自我开脱:“我为急“严亲患难”,负一女子无憾也!” 又或许,他也只把这承诺当做随口一说,做不得真。
多年之后,他跟陈维崧谈起陈圆圆,感叹道:“妇人以姿致为主,色次之,碌碌双鬟,难其选也。慧心纨质,澹秀天然,平生所觏,则独有圆圆耳。”当时他已经六十八岁,说起陈圆圆,仍是遗恨无穷。
这遗憾,如同元稹,是自我美化,也是不忘给自己脸上贴金。连陈圆圆这么“倾国倾城”的女子,都曾经对我低声下气,甘为姬妾。多长面子的事儿呀。
除此之外,冒襄仿佛给人刻意营造一种虽然风流、但道德正派的印象。拒绝陈圆圆、董小宛,他爱以夫人为借口,但后文可以看出,他的夫人,是贤淑派的。
古代的女人,是不能做河东狮的。她们要温柔、优雅、楚楚可怜。房玄龄夫人“善妒”,被赐“毒酒”,幸而皇帝开恩,毒酒是醋,两人重归于好,皇帝也不再管宰相家事。换了个不如房夫人这般“彪悍”的女子,只怕房玄龄早就左拥右抱,美人无数了。
古代的男人,是不能做妻管严的。他们要威严、稳重、做一家之主,详见《红楼梦》中贾宝玉他爹贾政。西汉张敞,政绩卓著,但不拘小节,爱给妻子画眉,为人诟病,宣帝亲自询问他,他说:"闺房里边,夫妇之间,比画眉毛更风流的事儿还多着呢!?"宣帝听后笑了笑,没有治罪,但总觉得他缺乏威仪,不应上列公卿。所以他任京兆尹八九年,仕途未得提升。
私以为,《饮水词》的一大可取之处,就在于取材与立意。纳兰容若注重夫妻间的情趣,化情意于生活,化生活入诗词。
中国古代的观念中,深恐解放了爱欲,会导致阴阳颠倒、日月无光的后果。仿佛对女人越是冷淡,就越能彰显他们的道德。
有知己这样评价他:辟疆平生无第三事,头上顶戴父母,眼中只见朋友,疾病妻子无所恤也。对妻子儿女不加照顾,在现代的观念里,简直不是人啊。
董小宛、陈圆圆,都是弱质纤纤的女子。在战乱的年代,她们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惊,免苦,免四下流离,免无枝可依,并愿意为之孤注一掷。
她们不是柳如是,个性豪放、机敏胆大。与其做有君子风的松柏,她们宁愿做莬丝花,紧紧的依附于一个男人,改变颠沛流离、不由自主的人生,并靠近主流价值观,洗刷过去的痕迹,奔向全新的人生。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从董小宛的角度是,男人该追还得追,莫等错过空后悔。她使出了浑身解数。以美色惑之,以苦肉计感之,以真情感动之。千里追他而去,而冒襄不为所动。
娶了她,有巨额债务,还要面临父亲诘问。乱世之中,人人都是乱世飘萍,不知下刻如何。那些还债的银子,岂是风吹来的?
冒襄的《和阮亭<秋柳>诗原韵 其三》中说:“誓作浮萍随水去,好从燕子背人飞。误传柳宿来天上,一堕风尘万事违。”说明他是明白这些风尘女子的处境的,但他不是个冲动消费者。寻欢易,入家门难。鱼玄机、薛涛、杜十娘的故事,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不得不佩服董小宛,神一样的毅力,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死命不撒手。幸好钱谦益出手,还清债务,终于圆了董小宛的梦。董小宛为何缱绻不舍,居别室四月而得入,有其原因。老大嫁作商人妇,他日颜老恩断,不如择良木而栖。
婚后,董小宛洗尽铅华,收敛起艺术范,学习女红针织、操持家务。她精于美食、富有情趣,善理财务,侍奉长辈,极尽卑微之态。
但读来郁郁。
冒襄终是不够爱她的。
他在为她写的悼文里,多次提及陈圆圆,仿佛遗憾终身,旧情难忘。
举家逃亡之际,冒襄一手扶老母亲,一手扶妻子,回头对她说:“你走快点,跟在我后面,迟了就赶不上了!”董小宛一人跌跌撞撞,屡次摔倒,趋行一里多才赶到车辆所在地,但她回到家里对冒襄说:“当大难的时候,你要先照顾母亲,再照顾好你的妻子、儿子、小弟才是。值此颠沛流离,我即使死于野草中也无有遗憾。”
总觉得她心中定是惊恐的,如果摘下一直贤良淑德的面纱,露出自己的怨恨之语,冒襄会不会嫌弃自己、抛弃自己呢?
后来又逢逃难,冒襄要将董小宛托付给老友,名为托付,实则遗弃。董小宛说:“你说得对。全家大小皆倚靠你,全家性命与你攸关,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小都比我重要百倍,如果我也成为你的拖累,不但无益反而害了你。我则随你友去,如果可以活下来,我当竭力等待你回来;如是有不测,前日与你纵观大海,海水波澜万顷,那就是我的葬身之处。”
听到这话,反而是冒襄父母不忍,带她同行。
冒襄在回忆间,感叹董小宛的深明大义,豁达、懂事、变通,赞叹哪怕读破万卷的士子,有谁能做到她这样呢?
为董小宛而悲哀,也读出了深深的无奈:董小宛的爱情面临生存的无奈,冒襄的志向面临乱世的悲哀。在乱世,所谓才名盖世,既不能求得所爱所护安稳,也不能安邦定国守天下,便如鸡肋,终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
梅妻鹤子的林浦之所以能安然山林,写出“鹤闲临水立,蜂懒于花疏”之佳句,也因其才名,宋真宗诏赐粟帛,长吏随时劳问,有大文人欧阳修为其好友,才华成为他的庇护,而不是怀璧其罪。太平盛世,真好!
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