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晚,我和几个同学一起磨课。
我有过两年爱情婚姻主题的读书会经验,想往家庭教育方向发展,我想讲婚姻和亲子教育方面的课。
因为白天要上班,来不及准备,我就把以前学习的课件来讲。
为了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不是照本宣科,我把课件的内容先消化吸收,自己弄懂,然后做了一个很漂亮的PPT。
毕竟,这是我第一次磨课,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我要给大家留下好印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5487550/69d69cf93928d2db.jpg)
我花了不少时间做了一个漂亮又简洁的PPT,想晚上讲的时候信心满满。
02
我是第二个上台试讲的老师。
我把PPT一放,大家都睁大了眼睛。很明显,他们对我做的PPT很满意,认为我用了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5487550/40a5ff653eefb663.jpg)
接下来,我就滔滔不绝地讲,谈吐和台风都非常好。
偶尔有老师提问,我都一一解答。
为了解释知识点,我还举了一些案例。
应该说,从头到尾,我讲得非常流畅,还算很不错。
03
到了反馈时间,台下的老师们对我说:“你讲的都是西方的理论,是知识,大家听了没啥感觉,不走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5487550/161a98bd5a0f4191.jpg)
听他们这么一说,我幡然醒悟。
然后,我换位思考,如果我坐在下面,听了这堂课,我有触动吗?我有感悟和收获吗?
如果学知识,网上一大堆,我百度即可。我还需要花时间来听课吗?
没有走入观众内心的课,没有让观众引起共鸣的课,很难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04
于是 ,我想:为什么我传播的是知识,不走心?
首先,昨晚我是以一个讲师的身份出现在讲台上,不是一个读书会带领人。
我想向大家传授一些观点。
这些观点因为只讲道理,没有太多的案例和观众互动,于是,变成了说教。
一般的人都不喜欢被说教。他们听到一个观点或案例,能引起他们共鸣,他们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改变。
这种改变是以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的。他们成长了,提高了,但是以一种愉快的方式进行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487550/fe374ad43c3e5a61.jpg)
如果我的课不是说教,而是以一种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听众,那么,我就会得到他们正向的反馈。
05
那要怎样才能走入观众的心呢?
我想了又想,观众关心什么?他们又需要什么?
观众不关心那些所谓的理论,他们关心的是他们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难,要如何解决。如果能帮他们解决,或者给了思路,他们就觉得来听了课有收获,有干货。
那要怎样做呢?
因为我要满足观众的需求,我首先要明白他们具体的需求。我要做一些调查。
然后,根据他们的需求,我再做课程设计,而不是拿着别人的课件来讲。
只有以生命面对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的分享,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样才能达到好效果。
因此,我马上意识到:即便讲课,也需要用到引导技术,不能填鸭式地讲,需要抛出话题,引导听众一起碰撞交流,大家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许多疑惑会自然解开。
06
讲道理容易,走心难?
解决这个难题的秘诀就在翻转课堂,和听众一起共创、共享,还有,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寻找素材,为自己的主题服务。
我想,我下次上台讲课会重新设计课程内容,从听众需求的角度出发,引发他们的思考,给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我会努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