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又言,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她,是普陀山禅院旁的一棵古树。日日沐浴梵音,生得绿意葱茏。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顿悟,她是那颗树的分枝,与生便有灵性。空木禅师说,她自有向佛之心,心生慧根,若能潜心修行,必能修成正果。
空木禅师是禅院主持。垂垂暮年的老者,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甚是吓人,却生得一副慈眉善目,细长的眉眼透出悲天悯人的情怀。
古木愿意与禅师对视。一望七十年。按说,她已历经百年光景,但在禅师面前,她竟觉得自己像一个孩子。她知道,空木禅师眼中吸引她的东西叫做智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师在她的荫下传法,妙口生莲。《六祖得法偈》一时让她无法参悟。她细细嚼着神秀的佛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心生困惑,不识一字的慧能怎样比得过满腹经纶的神秀呢?
她时常能听到禅师沉沉的叹息声,宛若暮钟,在一片诵经声中分外刺耳。她努力伸长自己的枝叶,以遮住禅师头上似火的烈日,彼时她望见禅师的双眼,宛若深潭,深沉没有丝毫波澜。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几缕绿意渗在了普陀山的雾气里。
他,是潮音洞中涌出的神风,所到之处尽弥漫着醉人的梵香。他是风,足迹遍布天涯,每逢观音诞必返普陀山。与她并肩坐在枝头,聆听空木布道。
佛云:由爱故生忧,由忧故生怖。
他说,这老头讲的有道理。而她,已经无心听禅。歪着头仔细打量起他朦胧的身形,俊秀的侧脸以及眉心那一点朱砂。他笑起来,目似繁星,眼波若秋水,调皮地施法吹动经幡,繁花漫天。她的心,也动了。
她静静地守望着,却触不到他的身形。年复一年,听着他讲那些令她心驰神往而又遥不可及的山外的故事。不知不觉,已醉在似麝似檀的馨香里。
你能带我走吗,我想看看普陀山外的菩萨是什么样?终有一日,她忍不住乞求。
山外菩萨法相众多,虽有众生之相,却实乃汝心中之相,看与不看无甚区别。他的声音不悲不喜,静穆的样子好像大殿上的泥塑。
你不知我心中早无菩萨法相,我现在心中全都是你。她小声呢喃,语调茫然而无助。
痴儿呀,他终于皱起眉头,发出一声无奈地叹息。我不想成了你的恶业。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空木在树下念出佛偈。
片刻之间,他收敛好情绪,神色又变得冷漠而疏离。他说,我早爱上了雨,从此也不会再踏足普陀山。只是你,切莫执着。
我心已失,无人来渡,善业恶业又有什么区别?她心里苦笑。
可惜她空生千年却看不懂人心,此时眼中除了绝望的爱慕,又染上了哀愁与怨恨。忽觉五蕴织盛,六尘缠身,竟然无法解脱,她撕扯着自己碧绿的法衣,哀嚎之声婉转凄凉。
一句切莫执着就这么算了吗?
千年的古树,一夜之间轰然倒地,没有预兆。人们发现,她的根已腐烂,树心已中空。负责打扫庭院的小和尚说,那是因为她只注重外在的枝叶,而忽视了内在的修行。
唯有空木禅师明白,心若去,木则空。佛料到她将历此劫,便派空木来助,不想几十年的修业,竟然渡化不了一颗痴迷的心。
禅师命人把古木就地焚烧在场院中,火光妖娆,如飞天起舞。霎那间,狂风骤起,飞沙走石。风过之后,院里了无痕迹,没有留下一颗尘埃。随后大雨缠绵月余,在她倒下的那块土地上,弥漫着一缕清香,经久不散。
她从来也不知道,雨,其实是风的眼泪。
心已随风去,山水仍相依。
万般因果,谁说那只是你的劫难。

记:昔读《妙色王因缘经》,心有所感,便成短章。然而我等常人,亦如文中树灵,对六祖佛偈似懂非懂,或懂而难为。时时苦于情长,便只能如神秀所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修身为德,保守本心,却离大智慧尚远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