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隋唐时期;中国音乐;发展;交流
引言
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等各方面得以蓬勃发展,当时皇帝和贵族喜爱和倡导音乐,民间音乐活动盛行,并且以包容的态度接受外族的舞乐,达到了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1隋唐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
唐代经济空前繁荣、文化鼎盛,特别是在唐太宗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任贤纳谏,大胆改革,使当时的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又加强与西域的沟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史称“贞观之治”。
1.1人民生活
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
1.2文化生活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经济高度发展,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选拔人才,尤其是“诗”文化在唐朝达到最高峰,出现许多优秀的诗人,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发展。同时,在思想文化上兼收并蓄,不排斥外来的文化,也敢于与外来文化交流碰撞。
2隋唐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
唐代音乐丰富,社会上各阶层都有不同方式的音乐活动。民间有供欣赏娱乐的说唱艺术,自娱自乐的小曲;宫廷有各种宴乐、典礼、祭祀音乐,甚至寺院也有相当精彩的音乐活动,音乐在这一时期空前繁荣。同时,音乐理论的交流与传播让更多人学习音乐,统治阶级设立音乐机构开展音乐教育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2.1歌舞音乐
“燕乐”起源于周代的宫廷音乐。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凡祭祀飨食奏燕乐”。广义的燕乐是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使用的音乐,其艺术水平较高,表演形式也很多样,既有歌唱、器乐演奏,又有民间歌舞以及散乐、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而狭义的音乐是指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中的第一部,在唐代受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影响的。
隋代的多部乐是隋朝建立后不久,就以法令的形式颁布了“七部乐”的燕乐体制,起初是隋炀帝按照宫廷乐队所演奏音乐的不同来源,如国内不同民族,国外不同国家,将其分为七部“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龟兹伎、安国伎、文康伎”。后隋汤帝增加了康国、疏勒两个乐部,发展为“九部乐”。唐初承袭了隋代的九部乐,《旧唐书·音乐志》载:“高祖登基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将“燕乐”列为诸乐之首,从而发展为唐代的十部乐“燕乐、清商伎、西凉伎、龟兹伎、疏勒伎、康国伎、安国伎、天竺伎、高丽伎、高昌伎”。据《唐六典》记载,“凡有大宴会即设十部乐于宫殿之庭。奏乐前三日太乐令于庭设置乐悬,到时则率乐工入宫,由协律郎举“麾”为号依次演奏各乐部。”
2.2器乐
隋唐时期外来乐器盛行,《隋唐.音乐志》载:“龟兹者,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筚篥、萧、羯鼓等十五种,为一部,工二十人。”
箜篌源于突厥,是一种以译音来命名的乐器,唐朝时期出现的箜篌按形制可分为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旧唐书.音乐志》载“旧说亦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弹拨之如琵琶。”箜篌是从天竺一带传入我国的,《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在唐朝,因歌舞音乐的繁荣和对外来音乐的包容吸收,箜篌音乐活动受到欢迎,并在甘肃敦煌盛行,至今还有许多关于箜篌的敦煌壁画。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隋唐时期,琵琶艺术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在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中,琵琶都是非常盛行的乐器,在乐队也处于领奏的地位。此时不仅出现了用专门记谱法传抄的琵琶谱,还出现了许多技艺高超的琵琶演奏家,如康昆仑。同时,还有许多琵琶谱流行,如《绿腰》《凉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作,羌笛是一种吹奏乐器。《长笛赋》中“近世双笛从羌起”,羌笛常见于隋唐的诗文中,用以表达边关将士思念故乡的情感。
这些乐器的传播和发展为隋唐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水平高度发展以及与外来音乐文化的交流。
2.3音乐理论
南北朝时,五旦七调便在中原开始使用,它是从西域传入的宫调理论。《隋书.乐志》载:“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苏祇婆,从突厥皇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曰:‘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冥若合符。一曰婆陁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南吕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徵声也。五曰沙腊,花言应和声,即徵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箑,华言触斗声,即变宫也。(郑)译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五旦七调的传入,不仅丰富了汉族的乐律理论,还未后来的调式理论打下基础。隋代万宝常、郑译就是在五旦七调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八十四调,唐代燕乐二十八调则是在八十四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当时还有一些音乐专著,如《乐书要录》《教坊记》等记录了当时的音乐理论、歌曲等资料,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
3隋唐时期中国音乐的传播
隋唐时期,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当时,我国与西域各国、日本、朝鲜都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
3.1与日本的音乐交流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较早,在汉代儒家思想盛行的时候,日本就已经引进儒家礼乐回国。自隋朝到唐玄宗时期,日本先后派出了22批遣隋使、遣唐使进入中原学习文化,在归国时带回如方响、古琴等乐器以及音乐理论书籍。至今,日本还保存着《琵琶诸调子品》《秦王破阵乐》等书籍和乐谱。
3.2与朝鲜的音乐交流
朝鲜传统音乐分为乡乐和唐乐,其中唐乐就是指从中国传入的音乐,朝鲜当时称为高丽,唐朝统一高丽后,他们不仅学习中国唐朝的俗乐,而且还请唐朝乐师直接到高丽国教授唐乐,并用书籍记录流传,如《乐学轨范》就是一本对雅乐、唐乐、乡乐的乐曲、乐谱、乐舞、乐器、乐队组织等进行详细记载的书籍。
结语
唐朝文化丰富灿烂,而音乐的高度繁荣,是当时社会各个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隋唐时期的音乐发展,不仅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音乐艺术的高峰,还促进了与他国的交流,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喻意志.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