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的获取多与少,轻与重,正与偏,具体与抽象,都与作者的理解能力、思想方法、政治水平、视野阅历,以及知识水平等有直接的关系。
有经验的作者,可以时刻获得素材,大千世界,人生百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人际关系,政治风云,社会走向,历史趣闻皆可收集,并从任何一点变化中都可以揭示出真理。
作者在获取素材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
1,不要以偏概全。
2.注意真实性问题。
过去,有曾主张素材必须真实,不能虚构。这话也对也不全对。所谓必须真实,是指作品指出某具体单位或某具体人,那么你批评、披露、抨击的事件,要真实,不能有些许虚构。如果并未涉及具体人或具体单位,则可泛指也可虚构。
比如鲁迅就说“我的杂文可能是由张三的鼻、李四的嘴,王五的眼‘合起来'的‘全体”赵,那么你说这个‘赵'是否真实?答案是否定的。”但这并不是说一切都可虚构,关键是要合情合理,也就是要符合社会、自然规律。
有了素材怎么办?是否马上动笔写?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素材确是典型,而且作者又从理论上有了高度的认识,当然可以动笔;但大多数作家在获得的素材时,通常要冷却下,一个是艺术构思问题,另一个也可看看是否还有更好素材。
不论立即动笔还是要“冷却”一段时间,笔记是不能空闲的。作者要经常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下所经历,所看到、听到、想到的“素材”,以备随时检阅。
记笔记除记素材外,还要顺便记好材料的来源,这是因为有些材料来源的准确性需验证。另一方面也准备考核,甚至准备被别人打官司时作为证据使用。
是否有了素材便可以原封不动地纳入作品中呢?这个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素材的收集和观察,还有一个看是否典型的问题。
有了素材还要提炼才能用于作品中:
素材是大量的原始生活材料,如同建筑高楼大厦的砖、瓦、石、水泥、钢筋等,而题材是经过作者筛选、浓缩、概括后形成作品的有机部分了。这种由素材(原始生活材料)到题材(已成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提炼过程,不仅需要作者的艺术技巧,而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和知识水平所决定的。思想、政治、知识等水平高的作家,经常用透视镜式或显微镜式的眼光,从生活表面看透真社会现象的实质,从一粒沙看到大千世界。因此笔者建议作者多看些哲学,历史,政治类书籍,及中外名家的文学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