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1664天《发展心理学》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童年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 小学阶段
小学儿童学习一般的特点
一、童年期主导活动: 学习
二、教和学双向互动的活动
三、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四、“学会学习”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五、促进心理积极发展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记忆策略: 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复诵(重复、诵读)
组织
系统化策略(条理化)
巧妙加工策略
实验证明,针对6到8岁儿童进行记忆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
二、思维的发展一一具体运算水平
(一)童年思维的特征:
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质变过程: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
转折年龄(9到10岁)。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儿童思维形式的发展主要指概念能力、词语概念、推理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一一儿童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
1>直观形象水平(7至8岁)
2>形象抽象水平(8至10岁)3>初级本质抽象水平(10到12岁)
儿童期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2、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一般道个别>
三种水平:简单概念,言语表达,自觉运动演绎
(2)归纳推理能力
<个别到一般>
(3)类比推理能力<两个对象的雷比>
(三)新思维结构的形成
(1)掌握守恒
(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四)自我中心表现和托自我中心化
李文馥一一我国的“三山实验”(熊猫,公鸡和波斯猫)结论
1>,4至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行现象,但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
2>,九岁后基本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
3>,八岁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阶段
第三单元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二)自我控制能力
二、道德发展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2.攻击行为,
<3到6岁第一个高峰期,10到11岁第二个高峰期。
对策: <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引导情绪合理宣泄,培养健康和谐内心,榜样行为,换位思考>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的意义
(二)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略儿童
影响儿童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一一社交能力>
四、友谊的发展建立在相互依赖基础上个体间的持久亲密关系
(一)意义
<学习上相互帮助,社会交往的相互支持,情感上共鸣,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
(二)儿童对
友谊认知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约三到五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第二个阶段(约六到九岁):单向帮助关系
第三阶段(约九到十二岁):双向帮助关系
第四阶段(约十二岁后):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三)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图示:
家长们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放弃了原本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
<①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情,②让孩子适当的做些家务,③让孩子对家庭的重大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④让孩子关注新闻,⑤让孩子记住长辈的生日,⑥让孩子学会关爱别人。
良好人品,奋斗精神,高自我效能,为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大于学习成绩>
图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