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的“四择”,即《资治通鉴》所述的“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四择”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就是告诫人们要选择品性高尚的人们来交往,选择内容健康的书籍来研读,选择富有善意的话语来听取,选择积极善良的行为去效从。 然而,要真正逐条做到并非易事。
教育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遗传、环境、教育、主观努力”四个要素。如果说前三个要素属于“外因”的话,那么对待“四择”的取舍则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努力”了。
一、关于“择人”。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八个字揭示了选择什么人、接近什么人、交往什么人的极端重要性。也许,对于善的理解各有不同,择人的标准千差万别,但最基本的就是毛主席倡导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倡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诠释了“善”的本质与内涵,其包含的善良、善行光彩照人,令人敬仰。这些人中,可能都不是高官,也不是精英富豪,可他们品格高尚,品行端正,正是我们可交的最佳对象,也是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老师。我们与这样的人交往乃至交友,将从他们身上吸收积极向上的营养,不断完善自身的品行,成为一个有德行之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另一方面,对其不善者,要勇敢地劝其改之,并引以为戒,反省自己,不与其同流合污,培养良好的自觉修养的精神,做到自尊、自省、自重。
二、关于“择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对书的形容体现了书的价值和作用。然而,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信息化时代,各种书藉琳琅满目、魚龙混杂,我们务必摄取精华,剔除糟粕。具体说,就是要读具有人生导向的政治书籍,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读弘杨民族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通史”等书籍;要读激励人生斗志的介绍英烈、模范人物事迹的书籍;要读提高技能素质的专业类书籍,等等。读书不能看包装是否精致,不能看价格是否昂贵,不能看书的大小厚薄,要从书中的内容,书中的营养,书中的智慧,书中的美德,书中的启迪等方面得到心灵上的陶冶和精神上的享受,让我们的思想境界变得更高,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关于“择言”。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乐听魏征的“善言,”创造了“贞观之治”的辉煌。在我党历史上,则形成了倾听群众呼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使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来说,“择善言而听”兴党兴国,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则有利于正形立身。何为善言?即有益之言。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大都喜欢听顺耳的赞美之言,不愿听逆耳的苦囗忠言,更不能乐于接受被批评的、被指责的、被否定的声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心理惯性:当得到肯定、赞美、表扬的时候,就会觉得很舒服,甚至是扬眉吐气;当受到批评、否定时,混身上下都觉得不自在。究其原因,是虚荣心在作怪。长此以往,将使人飘飘欲仙,迷失方向。正确的态度是,要把表扬、肯定的善言当作鞭策和鼓励,把看似严厉、不入耳的“恶语”作为对照洗脸去污的“镜子”,认真去思考、反省问题与不足所在,从而扬长补短,取得真正的进步。同时,对待善言不但要热烈欢迎别人讲,而且要主动去征求,虚心诚恳地、不厌其烦地听。即便是做得尽善尽美,听到的善言很小,但只要做到常听、常改,我们就可以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不断升华。
四、关于“择行”。“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因嫌善小而“不屑为”或“不愿为”的现象。比如,人行道上因为有丟弃的香蕉皮而致人摔倒,盲道上因乱放自行车而挡住盲人去路。这些现象折射的既是社会公德,也是善行善念。如果有人随手捡起一片香蕉皮,顺手挪动一下自行车,就不会产生与善行背道而驰的效果。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这个社会是我们的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是有义务和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幸福付出“善行”的,更何况许多“善行”是举手之劳呢。正像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就变成美好的人间”。再从前面的例子举一反三,乘公交车给老人让个座,走路时不随地吐痰不乱丟垃圾,购物时遇到排队不加塞,等等,大家都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社会风气、社会面貌将大为改观,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神州大地将遍开文明之花。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地崇善向善,结交正能量的好人,品读净心灵的好书,听取利于行的善言,效仿益社会的善行,使我们的人格更加完善,使社会会风气更加美好。
浅谈人生之“四择” 浅谈人生之“四择” 浅谈人生之“四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