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387天,2023.12.04
今天听《导论》时,其中有句话特别触动:“人们习惯了用自己的经验、信仰和知识结构,来过滤别人告诉我们的东西”。联系最近发生的事,尤其是日常生活中与亲近的人之间因信仰不同、观点不一致引发的争执。对于倾听、未知、尊重、接纳、好奇似乎瞬间统统从脑海中消失不见了,而是彼此在不断地重复、强调、坚持自己的,而说来说去,最终还是泾渭分明,问题依然存在,事情依然未被解决。后来回想,要将学习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确不容易。在对方不退让时,我是否让退让到了底线。就如谈合作一样,即使为了某些东西不赚要赔,那么赔也得有一个最低的承受极限,否则就没有合作的必要。即使谈成,干起活来心里面总是不舒服的,似压着气一样。所以,及时觉察是解决问题的很重要的一步,它可能会将接下来的话风改变。因为及时觉察,可以管住嘴,让自己停下来,思考一下“关键点”,进而也可尝试换一个视角看如何对话更利于解决,更能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被接纳而绷紧的那根玄有所松动,以利于合作的达成。只是日常的沟通,往往都具有时效性,不像心理咨询可以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的持续一段时间细致深入,从根本上解决,可能改变旧有的模式。觉察还有一个好处,可以不让对话沟通的氛围变得更糟、更僵硬。哪怕是暂时的终止,再开启时应该不会比初次糟到哪儿。事后,即使反思,可以让我们在事上磨的过程中,慢慢地梳理、总结出将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或许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写到这儿,回忆起这几次的对话沟通,作为当事人,作为对话的一方,因为做不到未知~not knowing,而总是储存的东西先入为主,进而做不到很好地聆听,听对方讲完,努力地听懂,同时自然地同理。而是在听的过程中,忍不住要插话、反驳、讲道理,总是想各种办法让对方或改变或退让或换位思考自己的观点、坚持等。试想,不论是讲道理或是反驳,都意味着在否定、指责、批评之。这样做不仅不能促成问题的解决、合作的达成,反而让对方更加坚定自己的观点而不退让。越禁止越诱惑,人性就是这样,你越是不让,对方一定是越要怎样,即使是错的,也要坚定地维护自己,尤其是当情绪占上风时。所以,及时的反思,不仅可以摆脱旧有信念的束缚,还能开拓出新理念,带来有影响力的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