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时的张培刚便体会到农村生活的困苦和艰辛,心中萌发了改善农民生活,改进农耕劳作技术,让广大农村彻底摆脱几千年贫穷与落后的志愿。
他毕生奋斗的理想是探索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强国的可行途径,他经世济民的赤子心让人敬佩。
20世纪40年代,张培刚凭借在哈佛读书时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奖“大卫.威尔士奖”。
这是迄今为止,华人在经济学领域获得的最高级别奖项。
哈佛学成后,张培刚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环境影响,他近30年远离学术研究。
改革开放后,他争分夺秒地著书施教,对于当时我国普及和传播市场经济知识转变,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正确认识发挥了先导作用,培养了一批著名经济学家和中青年学者。
他命运多舛,却从不埋怨。
“南有张培刚,北有马寅初,两人都对中国的发展做出历史性的知识贡献。”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这样评价张培刚。
然而这位令国内外众多著名经济学家为之脱帽致敬的经济学家,正当壮年,最富创造力的三十多年里,却是在养牛,种地,盖房子中度过的。

他先手持沉重的洋镐修补马路,后来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农场,在湖田里参加围湖造田劳动,还曾在湖畔放过牛。但无论哪样,他都干得格外认真,被当地农民称为“带着眼镜的农民”。
由于和西方的隔绝,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张培刚并不知道,发展经济学在国外悄然兴起。
1956年,两位智利学者来到北京要求见他,接待者不知道是谁,辗转找到武汉才吃惊的知道,工地上的基建主任便是。
就在不少经济学家为他唏嘘叹息时,张培刚却坦然豁达。
谈起做基建主任的经历,他略带自豪的说,1957年修长江大桥投资6000万,华中工学院第一期工程就有1400多万,这么多钱都由他统筹,“在这方面,他们是信任我的,觉得我不会贪污。”
乐观地面对生活,你会发现你会得到一种精神的财富!
张培刚先生本人被誉为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哈佛大学一个教授在座谈会上说,张培刚才是真正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说他更有资格获诺贝尔奖。
一些弟子听说后,纷纷惋惜老师和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张培刚却笑着说:“如果是你们几个来评,我第一个拿诺贝尔奖。”
当有学生小心翼翼地在他面前提起外界的评论,他只哈哈大笑,“个人有什么用啊,只要国家强盛就好了。”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高贵精神薪火相传,于是有了代代海外学子,不顾个人待遇前程,归国效命。

如果当年张培刚没有离开中国到哈佛执教,如果他继续在联合国担任顾问,如果没有那些运动……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你只能选择,然后直面结果。
作家王文说:人生没有如果,只有面对,不要难过,做最真实的自己,既然,所有的努力都做过了,竭尽了全力,就不会因不曾努力而遗憾终身,只要问心无愧,虽败犹荣。
人生没有假如,不要把希望放在明天,也不要让人生等待未来,那是很不现实的。
明天的日子如何,未来的人生怎样,全在此时此刻的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