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的题目为《自造内心秩序之途》,内心秩序是以熵为中心,上下波动着,心流——美好的体验需要有秩序感(负熵),这就需要我们消除无秩序感(精神熵)。
如何做呢?尝试梳理序一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期望你我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首先,端正认识。
美好的体验心流属于幸福的一种,但何为幸福?作者没有从正面阐述,却是从反面指出安逸舒适、金钱和感官享乐都不属于幸福。
幸福的尺度在自己心中,因人而异,但是社会应该有一个共识,否则,就会异化,人缺失了人之为人的本性。
其次,正确认识。
美好的体验发生的原因在于熵,也就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需要做到五个方面:
第一,注意力。
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
第三,有即时的回馈。
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
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接着,确定前提。
实现心流需要以目标为前提,明确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的选择,注意力、专注力能够实现良好融合。
最后,明确方法。
对于所有人来说,实现心流的场合分为两大类: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
对于工作时间,作者专门强调:庖丁解牛确符合心流,但《庖丁解牛》没有说出米哈里的理论。
窃以为《庖丁解牛》说的是道,是规律,是方法,侧重于人的生存;米哈里强调的是心理体验过程,更关注生活质量。
学友有提出忘我状态之下如何兼顾身体?米哈里的心理体验本身其实就是答案。当你觉得身体累的时候,说明你的意识已经不再专注于当下,心流已经结束,质量就难以保证,还不如放开,投入下一场心流体验中,不要成为机器人。
这就是闲暇时间。作者以“机器人驱赶我们去游戏”为小标题,强调游戏也可以产生心流,例如体育、瑜伽、球类运动等。
我认为这是爱好。人只有在自己所爱的游戏中才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实现专注。但是万一“副业超过主业”,也就是爱好成瘾怎么办?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是作者乐观以待,认为有了瘾就不会空虚了。
序一很难理解,不是难在结论和主题,毕竟在当代,积极心理学、乐观、忘我这些词,其实已经不在陌生。但是,它难在理解成因,难在如何与当下骨感现实相连接,难在如何摆脱“阿Q”的精神胜利法,时时刻刻以其为生存法则。一句话:理论如何落地,成为可能。
不知理解是否偏颇,但是我会以此为起点。读心流,理解心流,追求心流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拥有心流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