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忙里偷闲,看了一部纪录片《被数学选中的人》。这部纪录片频繁出现在我的推送里,频繁地被市教研员安利。也是我暑期计划之一:看完《被数学选中的人》。现在看完了,我又有了一个新计划:再看一遍,完善好笔记。因为看了以后真是意犹未尽。
这部纪录片有四集,分别是“数学是什么”“数学家们究竟在干啥”“数学教会了我们什么”“抽象的的巨人”。这几个问题,片中都有详细解说。在此我就不赘述了。只是谈谈自己初略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想法。
数学,对所有人来说都不陌生。不管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购物,时间等,还是每个学生考试必考并且是大头的科目,数学在我们的一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是我以前对于数学的浅薄认知。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才知道其实数学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我们每完成一次支付,里面就有数学,人类认识宇宙世界,都是以数学作为工具。比如黎曼几何为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数学工具。记得高中的数学老师经常自豪地讲:“数学好,物理一定不会差。”这是有道理的。
数学很神奇。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一年级最简单的认识5。其实哪个孩子上学之前不知道这个5,知道数,也知道读写。那为什么还会要再教认识5呢?其实就是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5来。5个人,5个南瓜,5只小狗,5辆车。它们都是不同的东西,但是他们都可以用一个数字5来表示。这就是数学的神奇的地方。它很抽象,但是它可以很简单的解释这个世界。这部纪录片,给我打开了数学的另一扇门,让我看到了数学的神奇,数学的美,以及数学的天马行空。
但是数学也很难。这是我作为学了十几年数学的过来人的感受。今年高考后,听说高考数学“难出了天际”。数学到底难不难,面对这个问题,连数学家们都说当然难。因为难,所以要去研究。数学史上那么多的数学家愿意用自己宝贵的时间去证明各种猜想,定理。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在这些研究上的一点小进步,有时候都是需要几代数学家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才取得的。这便是对真理的探索吧。有一个挺有趣的小故事,一位数学家因为失恋,准备zsh,他定好了zsh的时间,在他等待的时候,他恰好看到了另一位数学家证明的费马大定理,他发现这个证明中有一个致命的漏洞,于是他开始研究,结果错过了时间。有人调侃:数学关键时刻还可以救命啊。
那么,作为数学老师,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教育呢?我们的数学教育贯穿学生的求学始终,但是当我们走出校门后,数学留给我们很多人的最大用处就是四则运算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这么久的数学?数学留给我们的真的就只有四则运算这类简单的吗?当然不是。我们喜欢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现在的小学数学课程提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教学,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刷题就行,它更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研究”。所以,课堂上要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验证结果。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养成的这种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他们一辈子受益无穷的。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你忘记你所学的知识后,所保留的那些东西。”
说到“独立思考”,这让我想起许倬云先生说的:“我们现在教育出来的的知识分子是网络知识分子,是知识检索工具,不是思考者。”“思考者”——感觉也是一个离我很远的词了。有时候想想,对于这个世界,我是不是真的有自己的思考?自从养成了写简书以及在笔记中复盘工作生活的习惯后,我感觉自己的思考还是越来越多了。就像写这篇心得一样,如果真要好好介绍这部纪录片,我想网上应该多得是优秀的资源,而我这三脚猫的文笔功夫,还是不要给这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摸黑”了。思考很久,终于确定了我就写自己看完后的感受吧。其实总结起来也就短短几句话“数学很有趣,值得去探索。努力教好孩子们的数学,保持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东扯西扯,似乎自己又离题了,下一次还要再认认真真看看这部纪录片,并且要及时做好笔记和心得记录。到时候再写写,应该会更深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