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英文名《BEHAVE》这本书,是最近在得到中精英日课专栏中听的,因为知识点太多,好几个章节都陆陆续续听了好几遍,还是很刷新我的知识体系的,因此也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萨博斯基的这本书据说很难读,我本来很想买一本来好好看看的,他是从当前科学前沿的角度来解读人的行为发生的原因,很多行为通过这本书的分析估计也会让你大跌眼镜,得出的结论基本就是人的行为是没什么选择的,人基本就是一台机器。你此刻的行为其实是由你的程序运行得出来的,而决定你的程序的因素很复杂,可以是之前一秒,一天的环境,青春期的家庭环境,可以是基因的印象,可以是人类历史的演化造就的,但总归不是你自己能够决定的。而你所谓的是你的选择,只不过前额叶皮质给你找的理由,自圆其说而已。从而得出结论说人其实是没有自由意志,这个结论和我之前的认识是有很大差距的,特别是之前看《与神对话》那本书,我的一个感受就是人是有选择的,只所以目标没有达成,是因为你没有选择去完成。
![](https://img.haomeiwen.com/i8192107/bd46f69b8a13fa2a.png)
对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包括影响人的行为的因子,我反反复复的听了,也反复的思考了,对比之前的认知,试图找到问题所在。不过《行为》这本书基本上是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的,因此很多东西逻辑自洽,不容我反驳,我觉得他列出来的这些观点和推论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人的行为太复杂,并不只是从这些维度来分析,还有很多维度可能还超出我们的科学研究范畴,因此可能是不完整的。人虽然不能直接对自己的行为做决定,但是人是有意识的,人的这个意识,也有一种说法说它是行为的副产品,但是这个副产品很重要,我相信它反过来有改变人的行为的力量。
对于人是否有选择这一观点,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在某种程度上是赞同人其实一部机器这样的说法,人每时每刻的反应,选择,都只是一个程序输出而已,而这些因子确实很复杂,从演化,从成长期,周边的环境都是程序的输入因子,但总归人某个时刻的选择不是自己做出的,而是程序输出的结果,所谓的你是决定不了的,你所谓的是你决定的,只不过是你找了一堆的解释而已。但是我的想法是人是可以去设计,去影响这些程序模块的,人可以有一个超过自身机器的意识,可以去改编,或者说是影响这些程序模块的输出。这个意识不能直接改变每个选择,每个行为,这些确实是那些程序的输出。但是你可以去改程序,去影响程序,或者去卸载一些模块,添加一些模块。
看了行为这本书,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不会随意去责怪别人,因为那只是他程序的输出,“”他”也没有办法。而更多的会是同情,或者是想怎么能够帮助他。特别是孩子,完全是程序的过程。但人虽然是机器,是程序,但是程序是软化的,是可以改变的,可以设计的,而父母就是孩子这个程序的最大的改变者。因为孩子是文化最大的影响者,而人要对自己的程序进行改变是很难的,因为本身很多的想法就是来自于机器的。而大人和孩子之间,大人总是想直接改变孩子,觉得是“他”做的不对,下次就希望他能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而殊不知他的行为不只是受你这一次的要求就能改变的,他只是一个机器,很多程序和指令都已经写成,而你的行为,你的要求,你的话语只是改变他的程序的一个输入因子,而你的这个因此push的再厉害,也不一定能够改变他的输出结果。或许父母更多要做的就是给一个宽松以及爱的环境,通过他自身的努力去优化他的程序。
其实这本书有很多值得去慢慢消化的东西,比如青春期,比如爱国,同理心,都和我之前的知识结构产生了辩论,并形成了新的连接,这才是最重要的,我想如果我的行为都是程序输出,至少我行为产生的意识,在反过来不断的去优化我的程序,包括我的读书,听书,我的思考,我写的文章,都是做不断优化我的程序的工作,虽然这些意识不能直接改变我今晚如何和儿子相处,但是我相信我在某种程度上慢慢的优化着这些程序,至少给齿轮加了加油。
其实说起来这本书太过真实,而显得有些负面,不像其他的一些哲学或者《与神对话》这样的书籍,显得更加的有道理,但却无法证明。虽然我也觉得《行为》这本书只是这个阶段的人们的认识和研究,但是也反应了一些真实的情况,我们应该接受一些真实的东西,结合其他的书籍一起来思考,至少会更加全面一些,所以我觉得这书挺好,我喜欢对我的已有观点有冲击性,但又能逻辑自洽的观点和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