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四个月的宝宝哭了,我说赶快去看看宝宝,是不是饿了,或者尿了。朋友说没事,延迟满足对宝宝也是一种锻炼,让他哭一哭也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延迟满足”这个词被妈妈们牢记在心。
宝宝肚子饿了,尿不湿不舒服了,大哭起来,宝宝知道妈妈就在不远处,可是哭得满头大汗、嗓子嘶哑,也没有把妈妈唤来。
是妈妈们没有听见宝宝哭吗?当然不是,妈妈们只是在用不回应来锻炼宝宝,通过延迟满足,来让宝宝学会等待。这是很多妈妈心之所想,她们认为,宝宝一哭,就马上去哄,容易宠坏宝宝。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婴儿时期宝宝的基本需求大都是“吃喝拉撒”等生理需求,年龄越小的宝宝,妈妈对宝宝的需求满足就应越高。
及时回应宝宝,不等于溺爱
宝宝刚出生后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学习各种动作。拿、抓、爬、走、说话,这些都不是一出生就会,宝宝太小,吃喝拉撒什么都不会,需要妈妈照顾,这时候妈妈对宝宝来说就是安 全感的来源。宝宝需要依赖妈妈生存。
宝宝哭闹,一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是饿了,可能是尿裤子、拉臭臭了,可能宝宝想妈妈了,也可能身体哪里不舒服生病了。宝宝不会说话,只能靠哭声向妈妈传递信息,需求帮助。
所以,妈妈及时回应宝宝的哭声,并不会惯坏宝宝,反而能使宝宝快速地安静下来。因为宝宝知道,妈妈能满足他的需要,给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这样宝宝就会越发配合妈妈,变得越来越乖。
相反,那些总得不到妈妈回应的宝宝,很可能逐渐变得灰心丧气、反应迟钝,甚至以后可能成为一个性情冷漠、脾气暴躁的人。
一岁以内的宝宝,怎么爱都不为过
对于一个还不会走路,不能自己做事,又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需求的宝宝来说,哭声是他的求救信号,如果这都不能引起妈妈注意,那宝宝内心的无助可想而知。
当宝宝用哭声呼唤妈妈时,如果妈妈正忙着,不能及时到宝宝跟前,可以先远远地答应一声,让宝宝听到妈妈声音,知道妈妈就在不远处。
如果听到宝宝哭声,妈妈要去给宝宝冲奶粉,妈妈可以和宝宝说着话:“宝宝,是不是饿了,妈妈知道,你要耐心等一下哟,妈妈这就给你冲奶去。”
这时候宝宝虽然可能还在哭,但宝宝会知道妈妈很快就会来的。
对宝宝的及时回应,不仅会让宝宝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还有自我安静所带来的舒服感,而这种快乐体验有助于宝宝形成良好的心理与性格。
因此,对于一岁以内的宝宝,尤其更小一些的宝宝,妈妈要及时回应,给足宝宝关注和爱,这对宝宝一生的发展都有好处。
延迟满足训练可以放到宝宝三岁以后
小宝宝要给予及时的回应,可是当宝宝到了三岁以后,就要适当地给宝宝立一些规矩了,要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逐渐拉长宝宝“想要”和“得到”之间的时间,让宝宝学会等待。
孩子为了期望的奖励而通过各种方式克制力自己的欲 望,等待一段时间后得到了“长远利益”,其实也是对孩子这段时间等待的正向强化。
妈妈可以尝试在游戏中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游戏过程中让孩子体验等待以及等待之后的正向强化。
妈妈也可以使用“积分法”和孩子约定。比如,孩子想得到某个玩具,可以通过做家务、或者平时表现良好来获得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换取玩具。
孩子在积攒积分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延迟满足的过程。
我们也可以给孩子一些约定,比如,每天只能看20分钟的动画片,如果孩子当天看过了,就只有等到明天才可以再看。
当然,训练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前提,是建立孩子的安 全感,让孩子充分信任父母。否则,孩子就会认为家长是找借口拒绝他,就不会考虑接受家长延迟满足的建议。
总之,妈妈们千万不要学到一个育儿名词,就随便使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延时满足,我们要对宝宝提出的要求加以判断,决定哪个能马上满足,哪个需要再等等,哪个根本就不能满足。分清楚这些,才能让我们的训练真的有用,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