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须留痕,否则,微风过处,湖面上连一片涟漪都不曾留下。
10月26日晚,“心理智慧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课程主讲教授陶新华的第四讲《智力开发与智慧课堂》准时上线。
当晚没有及时收看,幸亏俄直播的强大功能效果也不会降低。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哪怕人云亦云。
赶紧做好记录,以备日后反刍。
学习笔记——
了解学生篇
对应教材《教师应懂得心理学》第11章“教师应知的学习心理”
第1节“脑与学习”
一,原理与分析
1.镜像神经元
1992年意大利神经科学家佐蒂拉发现,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的镜像神经元让我们能够模仿并反思我们看到的其他人的行为和情感。比如当看到奔跑的孩子摔倒时,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自己摔倒一般的疼,这是因为镜像神经元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模仿摔倒的信号,由此看来,镜像神经元是同理心的基础,也是学习和模仿的基础。
2.长时增强效应。
学习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变得稳固和增强的过程。加拿大神经学家赫布发现,当细胞a的一个轴突和细胞b很近,足以对它产生影响,并且持久的不断的参与了对细胞b的兴奋,那么这两个细胞或者其一会在生长过程或者新陈代谢中发生某种变化,使得a作为导致b兴奋的细胞之一,它的影响增强了。
3.神经可塑性。
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与适应性,这为我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最重要的神经基础,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神经系统可以改变自身的形式,包括细胞的类型位置,以及他们相互连接方式,以适应各种各样的发展活动。
4.信息多样性偏好。
单调的信息会让大脑昏昏欲睡,而丰富的刺激信息让大脑充满活力。人有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人脑把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整合在一起,科学家研究发现即使是单纯的视觉刺激,也有可能会激活听觉、触觉等其他脑部功能。
5.记忆痕迹消退。
干扰和消退是人脑记忆信息消失的重要原因,没有得到及时的重复和复述,记忆信息就会消退,如果记忆信息相互干扰,也会导致信息消退,不断重复和深度组织加工,会让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得到稳定和增强,从而加强学习效果。
6.内分泌与学习功能。
内分泌系统会辅助调节神经系统的工作,影响到调节情绪、新陈代谢、觉醒水平、免疫系统等。比如多巴胺和内啡肽作为人脑奖赏系统的化学信使,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学习。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吉尔曼发现,人体内产生内啡肽最多的区域以及内啡肽最集中的区域,就是和学习和记忆相关的区域,可见人的内分泌与学习息息相关。
二,对策与建议
1.动静结合促进学习
要设计丰富多彩的行动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到社会情境和社会交往中,神经科学家发现运动之后的学习效率更高,运动可以促进内啡肽、多巴胺的分泌,增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结和兴奋度。另外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们在行动中的学习,为彼此提供了观察和模仿的机会。
2.养成习惯培育品格
学习就是神经元突触的联系更加稳固的过程。
在认知层面表现为对知识的理解,在行为层面上则表现为行为习惯的养成。
曾经有个叫盖吉的铁路工人,他勤奋自律,很受人欢迎,但是一场意外导致他的头部额叶的部位被钢筋穿过后,他变成了一个懒惰、怠工、情绪化的人。因此某种程度上,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优秀的大脑。
3.终身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神经系统的可能性奠定了我们终身学习的可能性。学习对人的促进作用在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帮助学生成为他自己——这个教育的终极命题,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终极一生努力追求的方向。
台湾老人赵慕鹤,70多岁穷游整个欧洲,96岁考上了硕士,98岁硕士毕业,105岁的时候甚至还想继续考博士。金庸在81岁进入剑桥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经过几年苦读,2010年,86岁的他顺利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4.多样立体促进发展
在高度专门化的单一性与纷繁复杂的社会多样性对立统一的当今社会,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是满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核心原则。这是由学习者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性与人的智能类型的多样性决定的。呈现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感觉统和。
教育者的信息呈现方式,教育目标的目标的多元性和立体性,教育渠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教育过程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决定了学习者成长和发展的可能性。
5.重复加工促进记忆
获得外在信息的最初几秒是记忆的关键。短时记忆的信息如果不能进入长时记忆,将永久被遗忘。
促进学生在记忆的最初几秒,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精细的编码加工和不断重复,是教学促进记忆的关键。
长时记忆取决于有规律的重复,定时复习是长时记忆不断增强的关键。设计知识点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让过去的知识点不断的被提取运用,能促进教学和增强长时记忆。
6.沉浸心灵培育态度
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心流”的理论。心流是一种心理状态,处于心流状态的人完全沉浸在他喜欢并擅长的事物中,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体验着一种充满全身的积极愉悦感受。神经科学家发现,心流状态与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区域处于空闲状态有关,当我们对于所做的事情非常熟练,可以信手拈来,而不需要思考,这种熟练流动的状态带来许多积极体验,往往也伴随着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让人情绪愉快和稳定,同时让人有深深的成就感。作为教师应该帮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熟练掌握每一项技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心流的状态。
第二节 行为与习惯塑造
一,理论: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社会反应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的,模仿学习有4种不同方式,包括直接模仿,综合模仿,象征模仿和抽象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还认为,人的学习不一定都是外部强化,也可以通过自我强化,认为人们能够调节环境的刺激,发挥知识技能的作用,并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对策建议
1.激发积极情绪。
有的学生一想到学习就焦虑,或者想着学习就厌恶,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的作用。条件反射是一种自动发生的反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消极情绪和考试区分开来,避免消极情绪泛化到其他的考试和学习中去。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过运动,讲笑话,讲故事,做活动等方式创造积极情绪,再进行有难度、有挑战的学习,将学习和考试与积极情绪联系在一起。
2.营造良好环境
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环境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当某些特定的环境与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稳定联系的时候,环境会产生一种类似条件刺激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参照、比较、反馈和支持的作用,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都注重环境对人格的熏陶和价值的启迪,来自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地促进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3.给予及时反馈
反馈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激励和纠正的机会,没有反馈就没有强化,没有反馈就很难判断是非对错。对于好的正确的行为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对于不好的行为也要及时指出和纠正。反馈讲究时机,过时的正反馈如同隔靴瘙痒,过时的负反馈让人感觉是秋后算账,只有及时客观的反馈才能达到激励和纠正的作用。
4.巧用奖励惩罚
惩罚也许能消除一个错误行为,但是无助于建立一个正确的行为,所以要尽量忽视不当行为,避免惩罚,强化期待的正面行为,进行积极引导。
如果学生上课时不举手就发言,发言的内容可能并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发言的内容也不正确,那么可以忽略这种行为,指导学生回答正确或者发表了有价值的观点,再给予表扬。
5.树立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提供了观察学习的最佳机会,也提供了人生发展的理想原型,并激发出持续的行动力。
树立榜样的示范作用有4个环节:一是注意,让学生注意到示范行为;二是保持,让学生记住他所观察的言行;三是动机,激发学生进行行为模仿的愿望;四是行为潜能转化,我们对学生模仿行为的期望应当是他能够做到的。
6.合理刻意练习
这是一种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训练和掌握某一领域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法。高三的学习训练其实就是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学习刻意练习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端正学习态度。
刻意练习可能需要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忍受枯燥乏味、疲劳甚至是痛苦的挑战,但是可以练习会给学习者带来积极的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