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元年辛丑
冬,十月,诏举(下诏要求举荐)贤良方正(品行)直言极谏(敢于进谏直言)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小皇帝亲自出题问治国之策),对者百馀人。
广川(地名)董仲舒对曰:“道者,所繇(由)适(达到)于治(长治久安)之路(路径)也,仁、义、礼、乐,皆其具(具体手段)也。故圣王已没(殁),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乱国危者甚众(统治者都想好,可是乱政危亡之国很多);所任者非其人(用人不当)而所繇者(国策失当)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不走正道)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停下的好政策)补敝(补救弊端),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
[白话文]
汉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
冬季,十月,汉武帝下诏,令大臣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武帝亲自出题,围绕着古往今来治理天下的“道”,进行考试。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
广川人董仲舒在答卷中说:“所谓的‘道’,是指由此而达到天下大治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推行‘道’的具体方法。所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去世之后,他的后代可以长期稳坐天下,国家几百年太平无事,这都是推行礼乐教化的功绩。凡是君主,没有人不希望自已的国家能安宁长存,但是政治昏乱、国家危亡的却很多。用人不当,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正道,所以国家政治一天比一天接近灭亡。周王朝有幽王、厉王时期出现衰败,并不是由于治国的道路不存在了,而是由于幽王、厉王不遵循治国之道。到了周宣王在位时,他仰慕过去先王的德政,恢复被淡忘的先王善政,弥补残缺,发扬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周代的王道再次焕发出灿烂的光彩,这是日夜不懈地推行善政而取得的成效。
【原文】
孔子曰:‘人能弘(发扬)道,非道弘人(不是道发扬人)。’故治乱废兴在于己(个人),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君主)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法统)。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这又是《礼记》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里而外,推己及人的大道理)。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无)有邪气奸其间(邪气冲犯)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繁衍),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王道最高境界)!
[白话文]
孔子说:‘人可以发扬光大道,而不是道弘扬人。’所以,国家的治乱兴亡在于君主自己,只要不是天意要改朝换代,统治权就不会丧失;君主的作为悖理错误,就会丧失统治地位。做君主的人,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整肃朝廷,整肃了朝廷才能用以整肃百官,整肃了百官才能用以整肃天下百姓,整肃了天下百姓才能用以整肃四方的夷狄各族。四方的夷狄各族都已整肃完毕,远近没有胆敢不统一于正道的,就没有邪气冲犯天地之间,因此阴阳谐和,风调雨顺,生物安和相处,百姓繁衍生息,所有象征幸福的东西和可以招致吉祥的事,全都出现,这就是王道的最佳境界了!
【原文】
《春秋》大一统(强调天下一统)者,天地之常经(根本原则),古今之通谊(不变的道理)也。今师异道(所学道路不同),人异论(每人有个人的看法),百家殊方(百家各有不同的主张),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不知遵循那种主张)。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儒家六艺的)、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断绝罢黜),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白话文]
《春秋》推崇的天下一统,这是天地之间的永久原则,是古往今来的一致道义。现在,每个经师传授的道不同,每个人的论点各异,百家学说旨趣不同,因此,君主没有办法实现统一,法令制度多次变化,臣下不知应该遵守什么。我认为,方向不同,所有不属于儒家‘六艺’范围之内,不符合孔子学说的学派,都禁绝其理论,不许它们与儒学并进,使邪恶不正的学说归于灭绝,这样做了就能政令统一,法度明确,臣民就知道该遵循什么了!”
晨读:《资治通鉴》[155]“董仲舒上书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文】
天子善其对(赞赏他的主张),以仲舒为江都相。会稽庄助(人名)亦以贤良对策,天子擢为中大夫。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申不害)、韩(韩非子)、苏(苏秦)、张(张仪)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奏可。
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合乎礼制),学者皆师尊之(看做老师尊敬他)。及为江都相,事易王(刘非)。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匡正(用礼义辅佐他,匡正过失),王敬重焉。
[白话文]
武帝很赞赏董仲舒的对答,任命他做江都国的相。会稽人庄助也以贤良的身份参加了考试对答,武帝提拔他担任中大夫。丞相卫绾向武帝上奏:“举荐来的贤良,有研究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的学说,扰乱国家政治的,请都予以遣返。”武帝批准了奏请。
董仲舒从小研究《春秋》。孝景帝时做了博士官,进退举止,不做任何不合乎礼法的事,学者们都用尊师的礼节尊敬他。等到董仲舒做了江都国的相,侍奉江都易王刘非。易王刘非,是武帝的哥哥,历来骄横,好逞勇猛武力。董仲舒用礼义来辅佐纠正他,易王也很敬重董仲舒。
[点评]
汉武帝所做的最有影响的一件事,就是采纳董仲舒尊儒术、立太学、举荐贤良方正来选拔人才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这是儒家思想第一次真正被奉为主流意识形态。在这以前,刘邦虽然听取了陆贾《新语》中的建议,但是他也没有完全从理论上从意识形态上把儒家奉为治国的最高的原则。孔、孟在有生之年不得志,到这个时候被尊为主流意识形态。我们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百家真的不要了,而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一个以儒家价值为核心的、大一统国家所需要的主流意识形态。
秦朝崇霸道、用刑法,用法家来治国。汉朝讲王道政治,从武帝开始,明确提出以儒家治国。可是,汉武帝刻薄寡恩,开疆拓土,并不完全按儒家的方式做事。汉武帝走的路子是,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这就是外儒内法的路子,外面讲的儒家,内里用的法家。或者叫儒表法里,德主刑辅。晨读:《资治通鉴》[155]“董仲舒上书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