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奥运冠军

作者: 小米历险记 | 来源:发表于2017-12-16 10:03 被阅读86次

01

突然看到学校的群里在刷我们课部有两位同学获得十三届全运会攀岩项目冠军的事,我感慨不已,同时也为他们感到高兴,恭喜他们。

湖北省体育局发来的贺电

速度赛世界纪录保持者钟齐鑫,在比赛中失误输给了我校的梁荣琪。

感概的是我也曾经懵懵懂懂的作为一名攀岩运动员参加过2009年第七届“回归杯”大攀赛,团队第五是我获得的最好成绩,感觉自己像是去澳门旅了趟游,顺便参加个比赛而已。因为我只参加了前两天的比赛,之后的四天几乎把澳门跑了个遍。

这也符合我当时加入攀岩训练的初衷。

能接触到攀岩这个项运动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我还在成都上学,看到学校里的攀岩墙上有几个师兄在训练,作为一个新生,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便去向师兄了解这个还算吸引我的东西。

可能因为我比较服从人类骨子里向上爬的天性,也可能一直对这种比较冒险的事情感兴趣——我在学校参加了轮滑社团,都属于比较危险的项目。

师兄当时跟我说了挺多,我应该只听进去了参加比赛可以公费去澳门玩,这是最吸引我的。

我也穿上装备试了试,结果居然差点登顶。所以破格成为了攀岩队的一员,体验了一回运动员的生活。

02

这个运动项目已经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比赛项目,在高校及社会上也悄然兴起。我对于它,也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我自己参与这项运动时的美好回忆,也惊艳于它的魅力。虽然身体素质是这项运动的基础条件,我就是因为不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才没能在攀岩运动中继续下去。

它同时也是一项需要用脑的运动,要提前分析路线,选择用什么样的姿势更为省力,两点支撑,第三个点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未知的魅力吧。

恨的是这项运动对于女生来说太残酷,攀岩运动员的手通常都是遭受到极端的摧残,都说手是女生的第二张脸,所以我没有选择继续训练,身体素质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但手收到的伤害却是不可逆的。

03

指力在这项运动中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小的岩点需要很大的指力才能抓稳,也有那种很大的岩点,完全是靠手和岩点的摩擦力来支撑,所以攀岩运动员的手都是布满老茧,而且关节很硬,甚至因为长时间弯曲用力,导致手掌不能完全伸直。

变形的手掌

每一个攀岩运动员都会体验清朝老太太的裹脚,因为他们穿的鞋子是特制的,一般攀岩鞋比自己的正常鞋码要小三码左右,要保证穿上攀岩鞋能裹紧脚,才比较好发力。所以大部分人的脚也是变形了的。

所以每个光鲜亮丽的得奖瞬间,背后都蕴含了多少汗水和付出。这荣誉该属于他们。

竞技体育是非常残酷的。每年有多少人为了那高高在上的荣誉投身进去。

其实大部分项目的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其实都非常短暂,高强度的训练对身体有伤害,现在很多医学杂志提出所谓的超量恢复是不存在的,我觉得这甚至是有点类似于回光返照。

而且在运动队中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同级别的运动员是不同的待遇,包括宿舍、伙食、教练的关注、配备的相关后勤设施等都存在区别,这就是一个封建社会呀。

运动成绩决定待遇。而且待遇的变化直接影响他人对你的态度,从高高在上时的万人追捧到跌落谷底时的众人打压,除了要承受自己的心理变化,还要承受别人的态度变化,是一种心理摧残。

再说到运动员退役后的发展,其实道路很窄。某奥运冠军沦落到变卖金牌以维持生计的新闻比比皆是。这还要求你把你的运动项目转化成为以后的现实经济效益,否则还要为退役后的生计着急。

高强度的训练中就没有时间让运动员学习更多的技能来作为退役后生活的保障。

04

本来我觉得其实我离竞技体育非常遥远,但是接触攀岩后发现认识的一些人居然都是国家队的。从攀岩成为奥运会项目后,我才意识到我认识的这些人中有些可能会成为下一届奥运会的金牌得主。

四川成都的马自达,和他一起在西南交大的岩馆中训练过;江西的何翠莲、潘旭华和我一起参加过澳门的比赛,虽然我们不是一个组别;当然还有我们地质大学的几个学弟学妹,蒋融、牛笛、梁荣琪等,衷心的祝福他们,终于有机会把他们多年的训练转化成为他们应得的荣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身边的奥运冠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ey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