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散文想法
是谁“冷落”了传统?

是谁“冷落”了传统?

作者: 清欢_621 | 来源:发表于2019-06-05 22:42 被阅读0次

    2019年6月1日,农历四月二十八,小满后的第11天。这天刚好是周六,入夏后的天气,虽艳阳高照,但绿树成荫,植被茂密的山林是夏日乘凉的好去处。下午四点,便和朋友约起去了袁庄的后山。

    走出钢筋水泥的地盘,一路生机勃勃。青山初现,依偎在山脚下的家家户户,置身于这清凉福利之中,门前的花朵开出笑脸。车子转入村庄,猛的发现麦子已经收割完了,走到高处,找了一个阴凉处休息。往前走了几步,不远处有个农家院,房屋紧锁,而靠东边的空地上晒了一片麦子。小宝跑过去,蹲在旁边抓了一把玩起来。走近小宝问他手里抓的是什么,他说是玉米。旁边的人都笑了,我赶紧给他讲解了一番。

    小麦是北方人最熟悉和最喜欢的粮食。记得小时候,入五月,烤麦穗,割麦子,放麦假,拾麦头,初夏的欢声笑语都回响在麦田里。收割以后小麦晾干磨成白面粉,烙成葱花饼,香酥可口,一直到现在,各种面饼还都活跃于餐桌之上。说了几种小宝爱吃的面食,他才算是明白了一些。

    是谁“冷落”了传统?

    回家的路上,手机连接蓝牙音响听歌,小宝选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单曲循环。最近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各行各业掀起了红歌情怀。庆幸,小宝知道并且喜欢这首歌。

    闲暇时回忆过往,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现代化促使生活更方便和快捷,于是,人们往往直面结果,忽略过程,生活日趋单调乏味。开始说年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清明节踏春踏得水泄不通,端午节超市里逛完粽子和艾叶就都有了,中秋节的月饼只尝一口,举杯邀不到明月。一边惆怅一边怀念,传统到底去哪里?

    传统其实一直都在。

    悠悠五千年里传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仪式感,节日呈现的精彩,在各种活动中区别了平凡的生活,点缀其中,人们喜欢在习惯和风俗中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还记得2019年的1月,带着小宝去碧沙岗公园玩,门口迎面而来的红灯笼衬托着枯木,甚是喜庆好看。走到里面,公园里的梅园前聚集着一群人,慷慨激昂的口琴声把我引上前去,五六个老人带着音响,吹着口风琴,旋律是《我和我的祖国》,路人还有主动上前献唱的,围观者轻声唱和,那一刻时光倒流,歌声汇成一面红色的旗帜,令人动容。离开时车辆穿行于嵩山路,一路向南,流光溢彩,路旁的树木挂满彩灯,年味十足。

    离开郑州,走近家乡的元宵节,惊喜多多。火树银花到处都是,马路两旁,广场,公园,为了欣赏这明亮的节日,晚上和朋友一起西城跑东城,哆嗦着手去拍节日夜景,一直拍到十一点多。行人驻足,穿行其中,留下欢声笑语,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是谁“冷落”了传统?

    时至今日,传统的端午节将近。上周已经品尝了同事亲手包的粽子,微博上关注的美食视频看了好几遍,忍不住搜索了一番粽子的做法。今天早上东山口的集市围观最多的便是卖艾叶的小贩,街上的端午香包也是琳琅满目。行人驻足,细细挑拣,节日氛围越挑越浓,艾叶的香味漂进千家万户,驱除蚊虫,清洁空气。

    是谁“冷落”了传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从古诗里我们清晰地看到古人生活的精彩画面,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春的夏的秋的冬的节日。记得翁敏华教授在华东理工大学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讲演中说文解字“节日”一词:节日的节字,原本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已经是引伸。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原来,我们祖先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的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滑溜溜的,一晃就过去了,节日就是竹节部分,我们不愿让所有日子都这么“滑”掉,我们要抓住一些特殊的日子好好过,精心过,不一样地过。

    是谁“冷落”了传统?

    传统,让生活更有仪式感,在那特殊的日子里,从愿望出发,为了同一个方向努力走在一起。人们用烟花炮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在这些诗意化的节日里,心灵获得安慰与宁静。

    谁说传统的习俗全过时了?谁说传统文化被冷落了?人们只要不停止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传统便会一直源远流长。

    是谁“冷落”了传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谁“冷落”了传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gh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