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作者: 欣然516 | 来源:发表于2022-12-07 09:3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对于冯骥才,不管是他的作品还是他本人,原本,我知道得很少。除了《挑山工》、《珍珠鸟》、《刷子李》这几篇文章之外,几乎再无别的阅读。最近,我看完了几本他的书,随着对他了解的深入,我对他的欣赏、仰慕之情如滔滔江水。

    冯骥才先生与母亲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他是作家、画家和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是一个典型的跨界大家。

    在事业方面,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最倾心有四方面:文学、绘画、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它们被称之为冯骥才的“四驾马车”。

    而且,在这四驾马车之前,他曾经是一位职业篮球运动员。1961年,他加入天津市男子篮球队蓝队,出任中锋。第二年,因比赛受伤,退出体坛,转入天津书画社,专事绘画。他和爱妻顾同昭就是在学画期间认识的。

    画家

    画家是他的第二份职业。绘画是他的四驾马车之一。

    在他的散文里,他说到了他和一副名画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一天,他的邻居引来一位美籍华人说要看画,而且身份还是作家。冯骥才那时很是崇拜作家,就把他正在临摹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展开给她看。没想到她直接跪下来仔细端详,那种虔诚之态使他大吃一惊。当来访者说如果她“有这样一幅画,就会什么也不再要了”时,冯骥才被深深打动,当即答应重新画一幅送给她。

    于是他白天上班,晚上临摹到深夜,嘴里嚼着馒头咸菜,却把心里的劲儿全给了这幅画。到1975年,他足足花了1年零3个月,终于完工。

    第二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把冯骥才的家给毁了,一家人死里逃生。过了几天,他冒险钻进废墟将画抢救了出来。所幸的是,画完好无损。后来,一些朋友见到这幅劫后重生的画,都劝他别送人了,他执意说:“答应人家了,哪能说了不算?”1978年,那位美籍华人来取画时,他感觉是把心里最珍贵的东西给拿走了。

    是啊,为了临摹这幅长卷,他无数次从天津去北京故宫参观、揣摩真品,辛苦熬夜一年多才完成的呀。《清明上河图》可是一个五米多长的画卷,包括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等,绝非一般画家敢下手临摹的。他真是才华横溢的画家,言而有信的君子!

    作家

    作家是他的第三个职业。

    他的书房叫“一世界”,他的画室叫“一洞天”。书房是做文字工作的空间,画室是做丹青工作的空间。两个空间的不同,不仅是工作方式的不同,更是心灵分工的不同。写作于他,更多是对社会的责任方式;绘画于他,更多是个人心灵的表达与抒发。”画室和书房在我家走廊的两头,这对我而言,是一个甜蜜的往返。” 冯骥才说。

    他多么有才,多么幸福啊,多么富足啊!

    他在“文革”期间因历受磨难,有感而发,转而进行文学创作。由此进入了人生的另一阶段——当作家。他的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让他成为了“伤痕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主导地位的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冯骥才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散文、随笔、小说、剧本和纪实文学,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二百余种。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余种。

    作品无数,获奖无数,成绩斐然!牛人!

    前两天,我刚刚读完他的两本散文集,《让心灵更自己》和《世间生活》。读冯骥才先生的散文,或意味深厚或清新奇妙,像沉浸在诗画里,文字间有暗香浮动。他描写四季,春天最先是闻到的;他回忆年少,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他探究灵魂,家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他行走异域,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与原状; 他抢救文化遗产,今天为之努力的,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他的文笔优美、细腻、描绘传神,在描写春天来了,冰冻的湖水开始解冻消融这一景象时,他是这样写的:

    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明日又推到湖那边。早来的候鸟常常一群群落在浮冰上,像乘载游船,欣赏着日渐稀薄的冬意。这些浮冰不会马上消失,有时还会给一场春寒冻结在一起,霸道地凌驾湖上,重温昔日威严的梦。然而,春天的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有信心才有耐性。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它消失了。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这时你会发现,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它和天空一样的颜色。

    天空是永远宁静的湖水,湖水是永难平静的天空。

    多么真实、细腻的描写!多么有画面感!好美!让人不禁想放声朗读几遍以仔细欣赏、体会这文字之美,不然就好像辜负了它们似的。

    他的文章是我喜欢的类型。我打算把“微信读书”里他的所有作品都逐一拜读,在今天开始的纸质书《俗世奇人》看完之后。

    绘画和文学,都是他的挚爱,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这两样已成了他的生命方式,从他的生活,到精神、情感乃至感觉,无不带着文学与绘画的特质。

    除了画家和作家,他还是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教育家和文化遗产保护第一人

    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是他对社会的担当!

    最近的二十多年里,冯骥才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他在2002年3月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2543号提案(《关于紧急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提案》)中发起倡议,并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了空前规模的文化抢救行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该工程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

    从1990年到2013年,他曾跑遍全国,对56个民族的建筑、手工艺、民俗、民间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地毯式文化普查和整理保护工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天津老城拆迁,为抢救天津老城文化遗迹,冯骥才组织了文化专家进行抢救和保护,请来学者、摄影家百余人勘访、考察、拍照,编辑出版了大型历史文化图册《旧城遗韵》,从而有力地保护了天津老城文化遗迹建筑。

    在文化保护方面,他特别看重古村落保护。在他看来,中国社会正在从农耕文明步入工业文化,在传统村落里,有我们的民族记忆和精神传统,有民族的终极价值观,有民族的DNA和特有的审美,有我们丰富多样的文化创造,这些东西必须保留,必须传承,不能失去。

    为此,他曾不辞辛苦,踏遍好几个省份的几十个村落,就古村落进行了初步登记普查。

    由于他对古村落的情有独钟和切实保护(迄今为止,已有五批、6819个村落进入了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七部门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他被称之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他当之无愧!

    冯先生曾提到“我人生接过的最后一件大事是教育”,在他看来,教育也与文化遗产保护一脉相承的。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是一所风格独具的人文学院,该院建筑现代,环境特异,竹树环合,水波潋滟,古今人文交相辉映;门厅中悬挂的匾上刻着该院的院训——“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

    身为该院院长的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上。

    而且, 他大力倡导设置此学科以培养专业人才,因为他认为“没有专业保护,文化遗产就可能会得而复失。” 去年,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该学科的正式设立,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进入了高层次、专业化、全新的历史阶段。这里面自然有他的不少贡献。

    有感于他在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全情投入和贡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这样说过:冯骥才先生是中国文化的精卫,他不知疲倦地填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的“海”。

    对于原本只是画家和作家的他,为何去做文化遗产保护这件事情,为何不只写写文章,呼吁呼吁就行啦?他是这么说的: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要被撞倒了,你还会只是去呼喊吗?” 对他来说,看到宝贵的文化遗产被破坏,就像看到一个孩子快被撞倒,他必须马上出手相救,而不是纸上谈兵。

    是的,这就是一个文人学者对于社会、历史、国家的担当!

    他既有从大处着眼的思想境界,又有从小处入手的实干精神。

    我认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使他在文学圈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使他超越了其它几乎所有作家;使他身上有一种厚重的历史使命感。

    因年龄原因,冯骥才先生无法再为文化遗产保护奔波于一线,但他说自己这辈子都跟文化遗产保护捆绑在一起。我非常感动于他这话。他在这一方面的思想、作为功在千秋,我相信后人会对他有一个公允的评价。

    今年三月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冯先生表示,重返文学并非放弃文化遗产保护事宜,“这将是我一辈子的工作”,他感慨,自己现在什么都不缺,“就缺时间。”

    越了解他,我越欣赏他。今年,他已经80岁了。我衷心地祝愿他福寿绵长,继续有好作品上架,继续为文化保护保驾护航。


    欣然516邀请您开通简书会员(仅限第一次开会员)请点击蓝字:欣然邀请您开通简书会员

    开通后我会收到通知主动打赏返还您200贝(如果您的贝贝不够,可以简信我送您180贝贝,需要你在简书认真写文,您再点击链接开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ln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