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心诗意
从郦波教授的《五代前的那些爱》想到……

从郦波教授的《五代前的那些爱》想到……

作者: 昱宬 | 来源:发表于2018-09-01 15:48 被阅读23次

    前几天与麻省州立大学的一位研究生面对面聊天,说到他喜欢一年级的一门选修课—哲学。喜欢的理由是因为这门课是讲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因为不是用现代英语来写,所以必须要主动与授课的哲学教授多次交流沟通,才能明白文中的语境与语义。我想起不知什么地方看到的,莎士比亚创作戏曲的语言在当时的英国,相当于现在的赵本山《乡村爱情故事》对比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或者是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吧。

    巧的是郦波教授在讲《五代前的那些爱》也用到宋丹丹的“会下蛋的公鸡”这个桥段进行比较,他是这样说的:“”因为能下蛋,会下蛋,擅于下蛋,于是难免在红尘的喧嚣诱惑下,要下些稀奇古怪的蛋。这样蛋能吸引眼球——大众的眼球,媒体的眼球,商家的眼球,市场的眼球……在这些目光下,蛋也会闪闪发光,结果是这样的蛋具有了远超过“蛋”应有的价值,下蛋的人也因此而行市看涨。所以时势倒是变成了这样:若你下不出吸引眼球的蛋,你就甚至表现不出“蛋”应有的价值;而只要你能下出吸引眼球的蛋,你和你的蛋都将大放异彩。这就是现实,因为下蛋不再为了食用,不再为了孵化后代,而是为了吸引眼球,于是孔子成了“丧家犬”,李白成了“古惑仔”,而诸葛亮居然成了“最虚伪的男人”,司马相如则成了“骗财骗色男”……于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要“惊”到让人“去说”,让人使劲“去说”,才是“下自己的蛋”的时髦境界。 于是,“下自己的蛋”,故意“让别人去说”就成了一种危险的社会倾向,尤其是对于学者而言,因为学者往往意味着社会的良知所在!” 此处“丧家犬”指的是北大教授李零写的一本书《丧家犬》,说的是论语,书名取自《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说孔子来到郑国,与弟子走散了,于是他就站在郑国东门等他的弟子。弟子子贡向人打听他的老师,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像子产,但腰部以下却比禹短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后来找到孔子,把那个郑国人的话告诉孔子。孔子听了哈哈大笑,说:外貌形容得倒还是其次,但是说我像丧家之狗,的确是这样啊!的确是这样啊!(“然哉!然哉!”李零教授认为:“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这里对“丧家狗”又有了他自己的定义和想法,从这个定义来看,“丧家狗”非但没有丝毫的贬义,倒还有点寂寞英雄的味道,用来比照孔子的一生,也没有什么不妥。

    但这个是属于君子学术争论,观点和而不同,无伤治学的严谨态度。

    而此书虽然谈的是“五代前的那些爱”,我推崇的却是郦波教授的治学态度与治学观点:凡事必究其竟。他认为“所以学者研究贵在创新,不仅贵在观点新,而且贵在论据新、思路新、视野新。若没了后者,不过只是“闭门造蛋”,终难免“故为惊世之语”之嫌!”诚然!原中科院的何新在其书《诸神起源》就是使用郭沫若考甲骨文的资料。用新思路、新论证方法,驳斥了后者推论,得出华夏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一样,都经历了太阳神崇拜这一阶段。

    郦波教授在此书中用25个故事来陈述他眼中的《五代前的那些爱》,他既能从读者耳熟能详的戏曲、电影引出众多诗词来讲一个个爱情故事;也能用流行音乐的歌词、成语一一引出五代前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爱情传说。,比如牛郎织女的故事、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西厢记。他充分利用自己丰沛的古籍阅读量,追本溯源地引出这些故事的来龙去脉、盘点着这些传说或者故事的时代背景,一一挖掘故事或者传说的第一版本与后来改编过的版本区别,条分缕析将男女主人公的当时心理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反对“爱情进化论”这一观点,他旗帜鲜明地说:“从来就不同意在爱情上也有进化论一说,唯独爱情是不可能与时俱进的,是千百年来也是千百年后都不会有丝毫变化的,我说的是那些让人产生爱与恨、悔与痛的各种感觉”。他对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秉承着美学“独立审美”的原则;他也反对一些学者的关于阴谋与爱情论的价值观,似乎与密尔的《论自由》的思想有共鸣,,密尔在《论自由》中指出:“在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郦波教授书中讲述爱情故事就体现着这样的人本思想,不带评判。

    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学堂之上,听着老师讲大学语文。时时赞叹,古诗词、语文课真可以这么讲。因为所有学科都有来龙去脉,将诗歌创作时期的场景交代清楚,一则可以引发读者共情、共理从而记忆犹新。二可以将汉语文学得以广泛传承。才是真正的文以载道啊。也时常在阅读时,思想开了点小差,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对比郦波教授在分析诗词时,感叹古人每一首诗歌创作倾注了自己诸多情感,时而借古喻今,时而借景抒情,时而借事咏志,时而借情伤怀,这都是诗词起承转阖的节奏。回想我们的语文课堂,讲这些诗词重点在文上,不讲背后的来龙去脉。只讲术不传道,所以才有学生惑不得解、业不得授、道能不亡?

    特别有嚼头的是,郦波教授把爱情中的不真实根由与人性的阴暗面与猥琐相关联,特别针对男性切中要害。我猜测,他也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估计这样的推论已经算贬低了郦波教授。见谅!

    摘录一下郦波教授的原话:我们的文化总是赞美、推崇那种绝对的、唯一的爱情,好像一次生命只能为一段爱情而来,那样才值得被称颂。事实上,这对于生命本身是并不公平的。为什么一段生命只能有一段真挚的爱情呢?枯木尚能逢春,老树还发新芽,我们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生命那么苛刻呢?只要在前后每一段婚姻与爱情里你都是真情、真心地投入,我觉得那就是值得称颂的人间真爱。”

    我们不是神,只要被点上香火供着就行;我们是人,有爱,也会有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郦波教授的《五代前的那些爱》想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ru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