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和悦离粗犷,言必知时无所畏,
了达于义如法行,远离愚迷心不动。
讲话该讲的时候讲,不该讲的时候还是免开尊口。有些同修好像他已经证果了,讲话三字经,他X的通通来了,最好不要那么潇洒,不要那么粗犷。
了达于义如法行,这是依义不依语。讲是语,语当中有它的义,要依义不要依语。既然你了达于义就要照那个法义下去做,不是按照语下去做,这叫如法行。
有很多佛门老参,常常这样子表达,了达于义。问题是要如法行,这个对一般人来讲,是比较难的,因为一般人是依文解义。了达于义的人很多,但是如法行并不容易。
很多同修来问现在要怎么做呢,第一个要做的,来跟同修共修,进行华藏工程。只有在这个状况中,你才能进入状况。你要跟同修、同行善知识去切磋,这个道场用语的语言模式,在思考的思考模式,这个道场的行为的行为模式,你要建立起来。不要以为说都一样,佛法这么兴盛,宗派那么多,每个宗派、每个道场用的语言,讲法的语言完全不一样。
有一次我在马来西亚,有一个从吉隆坡来的同修,他很高兴,到槟城来,说我们在讲《华严》,他好高兴,他找好久了,他在听的时候好高兴,听完以后,他问了一问题。
我说“你问这样的问题,我无法三言两语跟你作答,因为你用的语言,跟我用的语言不一样,我要用你的语言来作答,你会觉得很唐突,我要用我的语言来跟你作答,你会听不懂。
所以我是希望你多听,听过足够的量,你把我所讲的那种语言表达方法了解以后,那你就容易了解,对你这个问题,我要怎么作答的那种情况。在我们在讲席中,你这个问题已经讲过很多,你多听。”
他就很不耐烦了“我就是不懂才要问你。”要我当然我知道你不懂要问我,可是你这个问题,这样讲会扯不完。因为你一个问题出来,里面有很多问题。但是一般人问问题就你给他Yes或No这样的答案就好,这个就是问题所在。
要了达于义,并不容易。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去确定共同的语言模式,共同的思维模式,共同的行为模式。你才能够了解,在我们佛教的基本原则,就是六和敬当中的身口意三和敬,身——行为模式,口——语言模式,意——思维模式。
和而不同(网络万里英)
能够这样才能够远离愚迷心不动。我们知道要离开愚痴、迷惑颠倒,可是常常又掉进去了。你能够远离愚痴、迷惑颠倒,而不再掉进去,才叫心不动。此是初学菩提行,这是我们初学的部分。(海云导师讲演华严,圆明心要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