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善财童子遵从文殊菩萨教导,向南参访善知识,修学菩萨道!第三参妙住善知识总结所修法门。“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遍 速疾 勇猛 不空 供养诸佛 成熟众生 无碍解脱门。”
第三参僧宝代表真理性。众生有难,要快积极,马上救拔;有佛法就有办法;出现灾难,不准畏缩。没办法是没智慧,利用这机会煅炼智慧诞生,感同身受。完全没办法,也要陪着众生。如对癌症末期的,给予抚慰。
“如诸菩萨摩诃萨具足受持大慈悲戒。波罗蜜戒。住大乘戒。不离菩萨道戒。不著一切法戒。不舍菩提心戒。不堕二乘地戒。常以佛法为所缘戒。心常忆念一切智戒。所发志乐等虚空戒。一切世间无所依戒。
不缺漏戒。不浊乱戒。无遗失戒。不杂染戒。不追悔戒。无厌怠戒。清净戒。离尘戒。无垢戒。如是菩萨戒行功德无量无边。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上面讲三宝,念佛、念法、念僧,下面接讲念戒。表示下一参学无上大戒。戒律,是维护真理常住世间的一个制度,不能常显。
三宝,显现真理的三个向度,在红尘中还是成住坏空,为使它常住,借助戒律,把三个向度框住,要常缘念,戒律就是经营管理,使自己、众生早日解脱。经文列举20个戒,都有关修行。
1、具足受持大慈悲戒。具足受持,表圆满。大慈悲戒,对众生,对环境,要用心去关怀。
2、波罗蜜戒。对自己,做任何事都要穷尽,重工作实力。
3、住大乘戒。事情不但要做好,这件事运作模式要弄清楚。小乘是用阿罗汉的德行度众生,随缘扩大,自然度生。大乘国土度众生,不只用德用,更用组织,即用人度众,与众生相处要懂得有意扩大,计划度生。这中有个过渡的教育训练问题。
4、不离菩萨道戒。不讲“普度众生”,我有德行吗?讲菩萨为众生服务,与众结善缘,随缘随分随喜随力。德行,从生活中受用来。有能力服务大家,没能力服务自己。我住院时不要家人来,自己来,坚强煅炼自己,家里生活不能因病而乱。
什么叫度众生?度,从此岸到彼岸。什么叫彼岸?增上向上提升,启发众生的灵性。用任何的方法使众生灵性增长,用灵性滋润众生,身心灵具足,不要活得苦闷无奈无趣。触摸到灵性,人生有朝气,具足生命力。从服务众生最易培养灵性,并与众生分享灵性,这叫菩萨道。
5、不著一切法戒。6、不舍菩提心戒。不退失,不忘失,不放下。
7、不堕二乘地戒。只求自己德行——灵性成长。自我反省,关怀众生存在。
8、常以佛法为所缘戒。9、心常忆念一切智戒。10、所发志乐等虚空戒。 11、一切世间无所依戒。
这四个,比较深。从修行上来讲,8、9是能。正定,能是文殊,真心,般若智,一切智,很清楚。邪定以识性攀缘尘境,是外道定。你要紧守一切智。
10、11是所,普贤。入三摩地标准条件,看、能所是否吻合,这四个条件是禅观的核心。
妙住这四个戒会做,不会教,所以他请下一参弥伽长者,入三摩地,开龙宫。
12——20、不缺漏戒。不浊乱戒。无遗失戒。不杂染戒。不追悔戒。无厌怠戒。清净戒。离尘戒。无垢戒。
结论。这段话与前面两参不同。第二参讲法上的问题,第三参讲戒上的问题。模式一样,内容不同。
每一参都有这公式,学经教,学义学,这个要整理,进行对比经文结构。要懂得表达些什么。她有一定公式,思维模式要表达什么,透过来语言模式表达。
真理无形无相,全面。佛法用三宝三个向度表达真理的存在。佛宝——觉悟;法宝——正法,真理;僧宝——觉悟与真理和合。带疑情,去探讨,觉悟什么?如何觉悟真理?佛法僧三个是同一个!偏一边,都不对。把三个串起来,叫戒律,有效地组织经营管理,典章制度,让尽快获得真理的体验。
戒律本身并不是真理,但可以帮自已及众生很快、很有效到达真理的目标,特别的在外围的解脱制度,很重要。戒与律不同。2500年前规定的叫戒。道场定的规规距距叫律。个人特别规定的,叫头陀行。与意识形态不一样,如过午不食,不倒单,不倒单指坐着入定。
随地理、时空、文化不同,戒律而有不同!运用戒律,有开、遮、持、犯。凡是伤害众生包括自身,通通要戒。如毒品,虽没规定也不能做,叫遮。传染病发生,开杀戒;开遮是通过僧团羯磨制度讨论完成。如现在手机、电灯可不可用?(《四十华严》海云导师讲座,圆明笔记心要!)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