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每天写1000字
《论语》笔记之一  “学而时习之”

《论语》笔记之一  “学而时习之”

作者: 李永宁 | 来源:发表于2019-01-29 15:52 被阅读74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钱穆认为这里谈的是理想学者一生所经历的三个境界:“学而时习之”是刚入门;“有朋自远方来”是已经有所成就,赢得同道赞赏,常相切磋;“人不知而不愠”则已经到了极高的境界,很难被别人甚至是昔日的同道所理解,但不恼怒。这是我读到的对这一段最为深辟的见解。很多人以为这三句先说学习方法,再说交友,最后谈的是肚量和修养——这也太小看孔子了。

    “有朋自远方来”和“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是完全相反的。其实谁不喜欢有朋友一块儿钻研探讨、互相鼓励呢,但追求大道求得至理的人毕竟是太少了,没法儿不寂寞。刘小枫说“圣哲者,须耐得住寂寞,不求知音”,而没有知音也往往就是圣哲的命运。

    如果说“人不知”表现的是圣哲不为人理解,不为人所用的客观境遇,那么“而不愠”所表现的就是面对此种境遇的主观情绪了。这种情绪一方面表现为对道的坚守,表现为不为外在的境遇改变自己的追求;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内心的情绪不为种种外境所牵转,始终保持着一个得道者内心的平静与安乐。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愠”达到了比一般的“人不知”更高的境界。

    再说“学而时习之”。很多人解作学习新内容并按时复习旧知识或多练习。看起来不错,只是当了这么多年老师,我实在看不出这复习、练习有什么可乐的。不知道我们现在被练习册填满的教育,是不是受了孔子这句话的影响,要真是这样,那可就太冤了。

    “学” 和“习”被很多人看成是同义词,实际上,在使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学”往往跟仿效(师长)、求索(新知)有关,必须主动去他人那里或书本里去求得;而“习”往往与在环境里在文化中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如习气、习染),或与有意识地践行、历练(如实习、见习)有关。孔子所说的“习”解作“践行”更好一些。孔门的学问不是我们现在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物理化学,那教室里的课表大概也不是现在的上午数学外语、下午语文物理之类。孔门所学不过是做人之道,以及由此推而广之的治国之道。整个一本《论语》,孔子直接的教导总共没有几句话,恐怕不需要像子路冉有这样的大才时时复习。如果从“践行”这个角度讲,就顺多了。学了做人的道理,就时时要求自己,用这些道理来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并在实践当中验证这些道理。整个《论语》一大半儿的内容都是孔子评判弟子们实践以及解答弟子们在实际运用中的疑惑,这也算是对“学而时习之”的更为具体的解释吧。

    “学而时习之”中的“习”作“践行”解,在《论语》里还有一个例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的这“三省”本就是“习” 的一种具体的表现。而“传,不习乎?”中的“习”,恐怕无法理解成复习、练习,或者一般的学习。这个“习”就是践行、实践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向别人传授的,有不是我践行的吗?”,强调为人师者要言行一致。

    “习”是将所学内容变成自觉的行为直至不自觉的行为的过程。从这点讲,孔子说的“学而时习”和曾子所说的“日三省”都还只是自觉践行、反思的层次,与孔子老年所达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那时的孔子已经到了无意识地践行大道的境界了。

    如果从这个“学”和“习”的角度来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那背离孔子的教导就太远了。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有“学”无“习”的教育,甚至是“习”“学”相反的教育。

    从“学而时习之”到“人不知而不愠”表现的正是从不断地学习、践行、印证到最后达到内心平静安乐的求学历程,生动地诠释了儒家求道、躬行、修心三者合一的治学思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笔记之一  “学而时习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sx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