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泠旧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没有真正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它可以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你感兴趣的内容,但同时也会让你难以走近,触摸真相。
大家应该看过陈凯歌导演的一部抵制网络暴力的电影《搜索》,里面有这样一幕:一个外表精干戴着墨镜的美女坐在公交车上,旁边是一群劝她给一位老人让座的“好心人”,但是这个女人从头到尾一言不发的坐在那里,尽管周围人的话语从好言相劝变成了冷嘲热讽。
到站下车之后,一位实习记者跟着她一块下车,采访她说:“请问你刚才为什么不愿意给那位老人让座?”那个女人不耐烦的回答到:“我就是不想让座。”看到这儿,我想大部分观众都会觉得这个女人看起来仪表堂堂,但实际上没有什么素质。

但是,故事到这并没有结束,镜头一转,画面变成了这个女人在公司的场景,原来她是一个公司的女高管,在来公司之前刚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告诉她患了绝症,活不了多长时间了,这便是她心情不好,不想让座的理由。我想换作任何一个人也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抽脱出这种悲伤的情绪吧。
这只是因为在镜头下我们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换作现实生活中,我想很难有一个人会知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吧,当我们肆意在网络或者现实中抨击那些你觉得应该被谴责的事情的时候,你又何曾想过这个人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你又何时能够知道事情的真相,就算你知道了真相,你又会愧疚多久,当你下一次觉得在伸张正义的时候,你是否会在思考这件事是否真的就像我看到的这样?

网络暴力近些年来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我想大部分人也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网络暴力或者自己也曾网络暴力过别人而不自知或者知而不以为然。当你按下回车键,义愤填膺的发表出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你只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图一时的爽快,你打完字,关上电脑,倒头就睡,你丝毫不在意你的这一句小小的讽刺,谩骂,指责,会对当事人产生多大的伤害。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很多人都抵制网络暴力,有人说学会换位思考能有效的避免很多的冲突,也是减少或者避免网络暴力的有效方式。我认为不过就是想让人们压抑当时的情绪,就好比两个人在一块吵架,这时你冲上去说你们冷静一下,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时候没有几个人能够听进去,而换位思考只是包装了一下你的语言,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在讨论身患绝症的人想要放弃治疗,你该不该鼓励他坚持下去?反方的二排选手欧阳超举了一个例子:当我在警校进行5000米跑步考试的时候,跑到4000米筋疲力竭,觉得没有力气跑完最后的一千米,这时他的教官在旁边说“坚持住,你可以的。”这时候,我往往可以一鼓作气,跑完这段路程。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教官他是过来人,他经历过这一切,所以他对我的鼓励是很有力量的。话锋一转,他说到:而这世上没有一个人经历过绝症,你又有什么理由去鼓励一个绝症病人坚持下去呢?
欧阳超的发言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或许可以说,我们的经历相似,但你却无法说我们的悲伤相同。同理:你所说的换位思考有何来真正的换位一说呢?因为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不是你知道一件事的起因和经过你就能妄下评判。

我们在看一部小说,或者电影的时候,往往可以引发我们的共鸣,我们随着主角的经历和故事一起开心,难过,愤怒,伤感。为什么我们能有这么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同理心,我们每个人在不断的,全方位的,深入的去了解这个人,我们达到了所谓的共情,所以我们在看完一部小说或者电影的时候可以有一个人总体的评判。因为这是作者或者导演想要传递出来的观念,而如何让你认同或者加深这种观念呢,就是在故事中你不断的深入了解,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会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就会跟随者故事情节的推进或喜或悲,这便是文字或者影视的魅力。
尽管这样,也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按照上述的说法,不是说作者想要传递出他的观念吗,然而大部分的作者有时候也只是还原真相,至于观众或者读者如何理解,并没有给出真正的看法。再加上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在观察或者欣赏一部作品的时候,角度也都有了不一样的转化,所以才有了,一部作品,你在不同的年龄段去看它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总而言之,真正的身受才会有一样的感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经历一模一样的两个人,所以才会有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这句话。
学会换位思考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你更应该去学习如何做到真正的换位。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换位呢,你先要做到感同身受。
世界上没有一样的感同身受,也没有真正的换位思考。我们不可能触摸到太阳,但是可以选择向阳生长;我们很难还原真相,但还是应该心怀善良;我们难以压抑人性中恶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靠近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