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12月以来,央行的一些列动作就引起了市场的注意,比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再贷款、再贴现的额度等等,这时,很多自媒体、新闻开始高呼,货币宽松的时代来临了。
那货币宽松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它对我们的钱袋子到底有什么影响?
货币宽松是什么?
货币宽松这个词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被提及最频繁的一个名词。货币资金就像水,货币政策就像水库的闸门,货币宽松就是把闸门或者水龙头放松一点,让水多流出来一些。货币紧缩就是把闸门或水龙头关紧一点,让水少流出来一些。
听上去好像很简单,但是现实操作却非常复杂。闸门怎么松、送多少,都会关乎市场上资金量的多少、影响市场预期、市场情绪,从而影响经济的冷热。
货币宽松与否,是一个国际最重要的经济政策。我们常常听到的降准、降息、逆回购等等都是货币宽松的政策。很多人会从价宽松或者是量宽松来区分货币宽松政策,这就是我们说的量价宽松。专家嘴里这些高大上的专有名词,我们一般老百姓是如何理解的呢
对于这一复杂的问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标准,用利率作为杠杆来判断:
凡是在利率为正的情况下的货币宽松政策,就是从价宽松;凡是利率为零或者是为负的情况下的货币宽松政策,我们称之为从量宽松或者是量化宽松。
其实从字面上也比较好理解。从价宽松就是央行通过调整货币的价格,也就是利率,来影响市场投资消费的倾向,增加市场的货币量;从量宽松,就是央行直接购买证券,给市场注水,增加货币量。
比如说,央行降息,就是降低利率,鼓励大家花钱,属于典型的从价宽松。平时听到的美联储降息、央行降息,都属于从价宽松。而从2008年到2104年,美联储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各种债券、证券,直接向市场注水,释放了4万亿美金的货币量,就属于从量宽松,或者是量化宽松。
但是还有很多货币宽松政策具有迷惑性。如降准,就是降低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让机构有更多的钱投降市场。还有逆回购政策,就是央行向金融结构购买一定数量的债券、政权,约定在某个特殊的日期卖出去。这也是想市场增加货币量的方法。
这两个政策看上去都好像是想市场增加了货币量,似乎应该是量化宽松,就连很多金融评论员都这么看,但是我们要牢牢记住:
1、 当利率为正的时候,资金的数量与价格是相关联的。比如说逆回购,相当于央行增加了货币的流动性,这就会造成利率下行的压力。同理,降准也有类似的作用,换句话说,在利率为正的时候,从价宽松和从量宽松的效果时一样的。
2、 当利率为零的时候,货币的数量和价格的关联就失效了。数量的增加并不会引起货币价格的变动。比如在2008年,美联储、日本央行实行逆回购行为,都是不影响资金的价格的,也就是纯粹的量化宽松政策。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量化宽松只能是利率为零或者为负的情况下,采取的货币宽松政策。在利率为正的情况下,任何货币宽松政策,包括逆回购、降准,都是量价联动的货币宽松政策。而不能单纯的被称为量化宽松政策。
货币宽松会产生哪些影响?
货币宽松被市场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强心剂,具体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不管是从价宽松还是从量宽松,都会增加货币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刺激投资消费,从而刺激经济走强。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后,美联储先降息到零左右,然后又进行量化宽松,市场迅速反应,到2009年左右,很快各项经济指标开始回暖,这和当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果断的货币宽松政策有很大关系
第二, 提高资产的价格。货币宽松就相当于给旱田里面注水,如果灌溉的好,那麦子就会茁壮,但是如果控制不好,水就会流向其他地方。央行加大货币供应流动性,是没有办法控制货币方向的,可以流向实业,也可能去搞投机,买股票、债券等等, 提高资产价格。
所以,无论是从价宽松还是从量宽松,都会刺激经济,提高资产价格。但是,就像生病要治疗一样,从价宽松更像吃药,从量宽松更像输液,都可以治病,从量宽松见效快,却存在过度医疗的隐患,在吃药能治病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选择输液。所以,从价宽松属于央行的常规操作,量化宽松属于非常规操作,常用于金融危机后的救助行为。
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
从2018年12月开始,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振经济,中国开始了一轮货币宽松,降准,但是远远没有降息,更没有直接入市,给市场注水。
中国的货币宽松还属于微调和预调的阶段,这与我国稳增长的大政策基调相吻合。至于下一步政策的走向,要根据货币宽松的动机和货币政策动态走向来看。
我国目前稳增长的大基调下,如果实行温和的宽松政策,经济触底反弹块,货币政策就会维持在谨慎宽松的状态,如果效果不好,中央则会出台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经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反弹,但是预期的金融资产已经开始有了反应。从2019年1月到现在,故事已经从2450点涨到3000多点,是不是现实跟理论相吻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