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谈情,说说爱读书
哲学+心理:如何相爱又相守| 书

哲学+心理:如何相爱又相守| 书

作者: 小茶岛 | 来源:发表于2017-10-29 04:10 被阅读0次

    最近看了一本有意思的小说,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爱的进化论》(“The Course of Love”)。

    你可以把作者阿兰·德波顿当做是个热爱心理和哲学的“高晓松”,家境特好,还博览群书。从瑞士银行家父亲那儿继承的两亿英镑信托基金,让他无需为钱发愁。虽然读了剑桥的历史系,但他不喜欢。课余,自学成才,成为炙手可热的随笔作家之一。(当然,他们俩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他说自己上大学时,只有两样追求:爱情和创作,前者的失败促成了后者的成功。时隔多年,现在他终于想明白了爱情,决定把过来人的经验,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希望大家都能相爱又相守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对平凡夫妻的半辈子,可以用一首小诗概括:

    拉比和科尔斯滕相遇了,

    相爱了,

    结婚了,

    社会说故事结束了。

    但实际,故事才刚刚开始。

    这对平凡的情侣,

    将迎来误解和争吵,

    会担心钱,

    会生两个孩子。

    他们中的一个会外遇,

    另一个会考虑外遇。

    两个人对爱都充满疑惑。

    这是一个关于现代恋爱关系的故事,

    它将教会你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

    (Marion Fayolle)

    阿兰·德波顿在讲故事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大家对爱情的看法。

    他说,大家都是通过故事来了解爱情,而流行的爱情故事前面多半是“浪漫”两个字。(其实还有更可怕的“玛丽苏”爱情故事。)

    我们生活在浪漫主义的时代。就算你说你是个一点也不浪漫的人,很不幸,你还是比,生活在18世纪浪漫主义出现前的人,浪漫。

    浪漫爱情故事中有这么几个套路。

    一. 世界上有一个灵魂伴侣(真爱),在某个地方等着你。

    那你怎么找到这个灵魂伴侣呢?靠缘分和直觉。

    当你遇到你的灵魂伴侣时,你就会感到怦然心动。哪怕你对ta一无所知,就看到了一张脸,但你会知道,这就是对的人。

    二. 你一旦找到你的灵魂伴侣,你们就会永远开心幸福的生活下去。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浪漫故事的男女主角都英年早逝。刚爱上没几个月,起码有一方要得癌症,去世。或者,自杀。(爱情结局有几种,死亡是最好的一种)

    这样,浪漫的爱情故事,才能恒久远。

    三. 浪漫故事里的人都不需要工作。

    所以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在谈恋爱。

    ……(这个列表还可以继续往下,篇幅关系,就列举到这)

    你看,浪漫故事只教人相爱,却不教人如何相守生活。想要相爱又相守,就必须控制浪漫主义对我们的影响。

    例如,受浪漫主义的影响,我们相信:“爱我就要爱我的全部”。

    可,阿兰·德波顿说,要一个人爱你的全部,是会逼疯那个人的。他以哲学保证,每个人,都难以相处,就因为你是个人,不是天使。

    只是你自己不知道难在哪里而已,因为没有人会告诉你。

    你的父母,要么不愿你伤心,要么被自己的爱蒙蔽,所以不会告诉你。

    你的朋友,只是想要和你有一段愉悦的相处时光,他才不会提起这些扫兴的事情。

    你的前任,很有可能是最知情人士,但ta只想赶紧逃离这段关系,让别人来面对你的这些问题,更不会浪费时间,告诉你。

    网上有句毒鸡汤叫:幼稚的我也曾想找个能够爱我缺点的人,可后来才发现,连爱我优点的人都屈指可数。

    让我们来看一下,书中人是怎样的难以相处。

    在外人看来,小说里的女主科尔斯滕,坚强独立。但实际相处后,你会发现她理性而冷漠。

    一天,拉比在出差中,无比的想念科尔斯滕和那个温暖的家。他在电话中告诉科尔斯滕:“我好想你。这会儿我真愿意花一大笔钱买你一个拥抱。”

    却换来,科尔斯滕的一阵沉默和一声生硬而敷衍的“是的”。

    他看不到电话那头,她眼中强忍的泪水,却被她听起来的冷漠伤害。

    若我们用上帝的视角,就会明白,女主之所以会如此冷漠,是因为在她7岁时,她的父亲抛弃了家庭。这件事情对她而言,这太过悲伤,难以消化,她不是不想哭,只是怕哭了就停不下来。终于,养成了“不去感知”的习惯。

    在心灵深处,她根本不堪一击:她连哭泣都得积聚力量,积累能让自己最终止泪的信心。

    而男主,拉比,有着令人发指的强迫症,如果没按计划做事,就会坐立不安,还会花很多时间用心整理餐具。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用用上帝的视角,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出生在黎巴嫩,童年充满了宗派暴力和战争恐怖。混乱会使他想起那些恐惧。

    当我们用上帝的视角,解读男女主角,就会发现他们令人费解那面的背后,大都是因为过去的一些创伤或经历。那些不愉快,让他们养成了某种条件发射,类似于防御机制,一遇到类似条件,就容易反应过激。

    这有点像我们爱吃高热量的甜食,原因来自原始人在吃不饱的日子里,看见高热量的食物,就立马吃到肚子里,养成的吃高热量食物的习惯。虽然现在爱吃甜食的人,多半没有吃不饱的风险,但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

    当然,小说的情节总是有些夸张(不然就没人看了)。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那么戏剧化,但你要是去问心理医生,他一定能深度挖掘出你的各种创伤和异于常人的表现。只是平时,我们都把它藏了起来。

    让恋爱生活,雪上加霜的是,我们还不善表达。我们渴望的爱的模式,来自于幼年父母对我们的爱。你只要一哭,就有人想着你是不是饿了,困了,无聊了,并不需要语言表达。

    随着岁月的成长,我们看似学会了新的表达方式,当我们需要爱与理解时,我们不仅会哭,还会愤怒、指责、唠叨或是一言不发。

    而接受到这份表达的人,通常也蠢得可以,不但不明白我们的需求或伤痛,反而感到自尊备受伤害或心生怒火。

    你看,我们各自有着奇怪的条件反射,用着令人费解的方式,表达着对爱的渴望。沟通不顺时,就寄希望于只要找到“对的人”,ta就能穿过我们的眼泪、愤怒、指责、唠叨和沉默,抵达我们的内心,懂我们,爱我们的全部。

    (猫星人说:愚蠢的人类,长了一张嘴,却连正确表达自己需求都不会,还不如我一双卖萌的大眼睛。)

    说的那么悲观,那我们怎么办?阿兰·德波顿一边卖书,一边说,看我的书,学习如何爱。

    这里就先列出两条选择建议。

    首先,对的人并不一定和你方方面面都步调一致,更重要的是ta能够和你一起面对步调不一致的情况。你们得拥有处理差异的能力。

    “合适人选”的真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象概念,而是忍受差异的能力。般配是爱情的成就,而不是前提。

    第二,要记住,距离产生美。所有人,无论远远看上去多么迷人可口,一旦近距离接触都充满问题和缺点,令人抓狂。所以,别以为换一个一定更好。

    如果宣称爱人“完美”,只意味着我们没能了解他们。只有当一个人充分令我们失望过了,我们才可以说,自己开始了解他们了。

    再附赠两条相处建议。

    最重要的是,把爱人当成小孩,就是2岁半到3岁的那种。

    孩子还教授了成人关于爱的其他方面:真正的爱应该以最大的慷慨之心,不断尝试着随时解读在难以对付和令人讨厌的行为之下,有着怎样的真相。

    其次,预警爱人我们受过的伤以及反常的一面,并提供给他们一个把手,让他们能理解和控制反常的那面。千万不要等到反常的一面深深伤害到他们时,再摊牌,那就为时太晚了。(但是,这有个问题,一开始,谁也不知道自己哪一面反常呀。所以还是得受几次挫折,失几次恋吗?)

    让我们最后在回来聊聊书,阿兰·德波顿在书中一面细腻的描述生活中的点滴,

    回家的路上,拉比异常沉默,然后他说自己累了。当被问到有何不适,他用那句著名的“没什么”作答,一回到尚有新鲜油漆味的家,他便径直走进那间有沙发床的书房,然后砰地关上门。

    一面深刻又幽默的解读着这些点滴。

    温怒的核心,其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混合体:强烈的愤怒,与同样强烈的、不愿言说愤怒所谓何事的渴望。温怒者迫切需要对方理解,却又丝毫不帮助对方理解。

    有人评价说这本书的结尾流于说教和正面。

    毕竟,要领会如何爱这事,得经历一段甚至几段失败的爱情,才可能有所醒悟,还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没明白。这对夫妻,经历13年不懂爱的互相折磨,不仅没分手,最后还能手牵手学会爱,学会享受短暂的幸福,真的太幸运。(阿兰·德波顿自己在书里也有吐槽自己的这个设置)

    豆瓣上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我觉得他们说得都很实在。至于我,读这本书的那几个小时,很享受。你若认同爱需要学习,可以翻翻这本书。也许你会从中感悟到不一样的内容。

    P.S. 中文版的翻译有着英式英语的文艺感,甚至比原文还文艺。美中不足是缺少了阿兰·德波顿的幽默感。但我认真想了想,发现这两者很难并存,我们文艺又幽默的语言很少。这种语言体系的不同,再好的翻译,也无法弥补。

    特意放了中英对照版在今日美图里,好奇的你,可以感受一下不同的质地。我觉得幽默感比文艺重要,太文艺反而造成带入障碍,但是吧,这事见仁见智。

    ...今日美图...

    我们似乎熟知情爱如何发生,却不谙它如何延绵。

    婚姻:是一场予人希望、慷慨大度、极富仁爱的赌博;参与其中的二者,对自身并不了解,也不知对方是何等人物;他们将自己托付给一个未来,这未来他们无力去想象,于是便小心翼翼的忽略它,不作探索。

    他需要领悟,爱,不是一腔热忱,而是一种技能。

    (图片均来自Penguin Books UK)

    —  先到这里吧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心理:如何相爱又相守| 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ve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