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2《思考,快与慢》Day 23 <行为与注意

作者: Luella_Lin | 来源:发表于2017-08-13 19:03 被阅读145次

    时间:2017.8.2  5:00-6:30 am

    人物:易仁永澄&伙伴们

    共读内容:<行为与注意力>第二章分析阅读

    请参考:永澄共读0802 Day23 by林霜降    (感谢小伙伴的笔记)

    8.2老大感觉好些了,分享的内容不多~具体可参考笔记

    那我这天的作业写点啥呢?一直想验证流程图,那就根据书本知识来过一下流程图吧~

    By Luella

    事件——>感知

    P006 第一段:我们生来就能感知周围的世界,能够认识事物,可以集中注意力,会规避风险,会害怕蜘蛛,思维时快时慢。

    【个人解读】

    事件出现后遇到了感知,我们一出生都能感知周围所有的东西,属于本能。

    印象、直觉、意图、感觉

    P008 第三段: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2天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通常情况下,一切都会顺利进行,系统2会稍微调整或是毫无保留的接受系统1的建议。因此,你一般会相信自己的最初印象,并依自己的想法行动。

    P005第四段:我将系统1描述成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觉。这种印象和感觉是系统2中明确信念的主要来源,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抉择的主要依据。
    系统1中随性的冲动及其诱发的联想都会收到抑制。

    P011第一段:系统2的众多任务中就包括抑制系统1产生的这些冲动。换句话说,系统2负责人们的自我控制。

    P015第一段: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系统2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系统1产生的直觉和冲动

    【个人解读】

    系统2会把印象和直觉转化为信念,那么意向和感觉呢?是否意向和感觉的这种信息让系统1就产生了冲动,而系统2将这种冲动转化为了自主行为?在书本第88页上系统1的特点时提到:“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当系统2支持这些行为时,它们就会成为信仰、态度和意图。” 印象和感觉不是信息吗?怎么变成行为了?还是系统2支持的是“生成”的这个行为?查了台版和中信版才发现是翻译问题,原版:"generates impressions, feelings, and inclinations; when endorsed by System 2 these become beliefs, attitudes, and intentions." 没提到“行为”,只是说系统2支持的时候。

    可是引用书本原话的那些加粗这些词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好大的疑问,存疑。

    系统1的自动解答

    快思考(S1)和慢思考(S2)流程

    是否有阻碍?

    P008最后一段 - P009第一段:当系统1的运行遇到阻碍时,便会向系统2寻求支持,请求系统2给出更为详细和明确的处理方式来解决当前问题。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2天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通常情况下,一切都会顺利进行,系统2会稍微调整或是毫无保留的接受系统1的建议。因此,你一般会相信自己的最初印象,并依自己的想法行动。

    P008倒数第二段:当我们醒着时,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是自主运行,而系统2则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运行时只有部分能力参与。(无阻碍的时候)

    P009第一段:另外,在系统1所设定的世界里,电灯不会跳,猫不会像狗一样汪汪叫,“猩猩”也不会穿过篮球场。如若事物违反了系统1所设定的关于世界的模式,系统2同样会被激活无阻碍的时候

    P009第一段:这好比你碰到了“17 x 24” 这样的乘法题,系统1无法给出答案,系统2便被激活来解决问题。当你遇到令你吃惊的事情时,同样会感到自己有意识的那部分注意力会瞬间激增。(有阻碍的时候)

    【个人解读】

    1. 无阻碍的时候:

    通常情况下,一切都会顺利进行。也就是没有阻碍的时候系统1是会自主运行,系统1的决策环节是直接产生冲动,从而有了行为,行为是对事件的反应,反应过后就出现了认知的放松,但思考没有停,所以去请求系统2校验,如果没问题就接受或适当调整,会把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

    猫狗的例子是属于无阻碍行为,系统1产生的冲动会进一步产生疑惑的行为,而有疑惑了后,就会请求系统2进行校验。

    2. 有阻碍的时候:

    启动系统2的判断。

    是否有相关组块?

    P011倒数那两段:

    这幅图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两条不同长度的水平线,两端有朝向不同方向的箭头,并且下面一条线明显比上面那条线长。这是我们看到的所有内容,而且我们肯定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如果你曾经见过这幅图,就会认出这便是那幅著名的缪勒– 莱耶错觉图,要证实这一错觉很简单,只需要找把尺子量一量,你就会发现其实两条水平线是等长的。

    既然测量了这两条线的长度,你——你的系统2,即你称为“自我”的意识体—就会有一个新的信念:你知道这两条线是等长的。当被问及它们的长度时,你也会如实说。然而,你肉眼所见的依然是下面那条线比较长。你选择相信测量的结果,但无法控制住系统1 带给你的直观感受,即使你知道这两条线长度相同,但是仍然无法把它们视为等长的线。想要消除这种错觉,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你再看到两条平行线,并且线的两端有朝向不同方向的箭头时,必须学会怀疑自己的感觉。要贯彻这一规则,你必须具备识别这种错觉模式的能力,能够回忆起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你就再也不会掉入缪勒–莱耶错觉的陷阱了。但是,你眼中所见的两条线肯定还是一条长一条短。

    【个人解读】

    系统2是否有知识组块:“判断长度是要用尺子量的,然后按知识规则得到答案。”,有这个组块后就会调取它,然后写入工作记忆系统,从而进行计算过程,也就是用尺子去测量然后得到答案的过程。即流程图中的按知识规则得到答案。

    学会怀疑自己的感觉,也就是要能识别自己的错觉和偏见,往长时工作记忆系统添加知识组块。

    识别错觉模式的能力也是属于知识组块,具备后能够回忆起所了解的相关知识,也就是记忆的问题。

    识别错觉和偏见

    P012 最后一段:提到认知错觉,最常被问及的问题就算能否避免这种错觉。上诉各例传达的信息不容乐观。因为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我们无法随意使其停止,因此直观思维所导致的错误常常难以避免。我们不可能一直没有成见,因为系统2可能对系统1产生的错误毫无所知。即使对可能发生的错误有所察觉,也需要系统2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和积极的运作才有可能避免。然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刻保持警觉性并不是一件好事,想要这样做也并不实际。

    【个人解读】

    这里提到了识别错觉和偏见,但是要避免错觉和偏见是高耗能的,时刻保持警觉是很耗能的,而基于最低能耗原则,持续这样做是很不实际的。

    冲动抑制过程/注意力和努力

    P007:

    在上述各种场景中,你都必须集中注意力。若是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事情上,你的表现就会差强人意,甚至是一塌糊涂。系统2具有某些改变系统1运作方式的能力,通过控制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一般自主运行功能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些改变。

    在上述所有事例中,没有哪件事情是水到渠成的,你会发现始终如一地保持某种状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至少要一直耗费精力

    “注意力要集中”,这个耳熟能详的短语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你将原本应分配给某些活动的注意力分散开来,如果分散掉的注意力有限,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你想透支你的注意力,将其过度分散到其他事情上,结果就会失败。

    P009第二段:系统2还会起到持续监督你自身行为的作用。

    英文版P22: The highly diverse operations of System 2 have one feature in common: they require attention and are disrupted when attention is drawn away.

    【个人解读】

    冲动抑制过程是系统2对系统1的,对系统1进行监控,防止它进行自动判断和决策。此是否写成防止系统1进行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更好?P009第三段提到:“系统1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 那么系统2是否应该是监控不让系统1犯系统性错误的呢?

    注意力是可随着成长增加的,就如小孩和成人能专注的时间长度是不一样的,注意力不会变少,考虑的是分配问题,总量是固定的,分配不同地方结果不同,最高级的是能分配在一件事情上。想让系统2启动是需要注意力的。对于注意力要考虑的是分配问题。

    而精力不同,用一点少一点,要控制注意力的分配是需要精力,对于精力要考虑的是用量的问题。

    流程图上的理性判断过程是系统2在作用,也就需要注意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8.2《思考,快与慢》Day 23 <行为与注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hfn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