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功励志交际心理人文社科精品读书人物
《裴艳玲传》:她5岁唱戏、9岁挑班,给毛主席演戏,当下九流的戏子

《裴艳玲传》:她5岁唱戏、9岁挑班,给毛主席演戏,当下九流的戏子

作者: 欣钥说 | 来源:发表于2018-10-12 07:57 被阅读59次

文 I 鸢落   图  I  源自网络

雪小禅是知名文化学者,中国作协会员,获得第六届“老舍散文奖”。她的书比较阳春白雪,非常有文化内涵,而她本人也是痴迷戏剧,还曾在中国戏剧学院任教。

《裴艳玲传》是雪小禅写的人物传记,为了写此书,跟着裴艳玲一年多,在她二十多万字的传记里,给我们展现了一代京剧大师的风采。

雪小禅在书中说,此生只会给一人写传记,就是裴艳玲。

全书涵盖裴艳玲的身世、少年学艺、成就、苦难、人格魅力,今天主要与大家分享裴艳玲的学戏之路、成就与大师风骨。

01

裴艳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5岁登台,9岁挑班,13岁红遍全国。她转艺多师,戏路宽广,文武兼备,唱、念、做、打俱佳,京、梆、昆、乱不挡。

作为顶尖的戏曲艺术家,她一生获奖无数。

1985年,因昆曲《林冲夜奔》《钟馗》获得全国戏曲大赛“演员特别奖”,同年获得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名。

1988年,裴艳玲主演的电影《人鬼情》,在法国和巴西举办的国际电影节获奖。

1995年,因河北梆子《武松》,被专家称为“功透骸外”的全才大武生,这一年,她第二次获得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6年,荣获中国文联评选的首届“跨世纪之星”称号,荣获这一称号的只有她和京剧名家李维康。

2008年,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获特别荣誉表演奖。

2009年,荣获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梅花大奖”。

2009年,获白玉兰“特别贡献奖”。

.........

裴艳玲不仅在内地家喻户晓,在港澳台和国外同样很出名。

香港观众非常挑剔,能在那里唱下去的人,不过两三个。当初只有马连良一票难求,而裴艳玲是第二个,其实,观众不认识她,但一看她演出,就知道她身上的都是真功夫,强烈要求加戏。

香港艺人刘德华曾说,裴艳玲是她的偶像。

在丹麦,《夜奔》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含蓄的瑞典人狂呼、手舞足蹈;日本,人们称她为“人间瑰宝”;希腊,她被誉为最杰出的艺术家。

在新加坡,首演当日,总理吴作栋的夫人、总统子女、外国驻新外交官、演艺界名流都来观看,总统还接见了她。

在外国办学的时候,裴艳玲是特级教授的待遇。

异国他乡,语言不通,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不一样,但裴艳玲身上的功夫,却是实打实的,再是外行,一看也知道她身上的好东西。

在戏剧界,裴艳玲是这个行业的顶尖人物,有人说她,前有古人,后无来者,她的成就让后辈只能望其项背。

一个人能在某个行业处于顶尖水平,那他们一定是很早就知道要选择这条路。

要成为大师,天赋、努力、人品一定缺一不可,裴艳玲就是这样,身怀绝技、用命学戏、有风骨的戏剧名家。

02

有人一辈子浑浑噩噩,不知道做什么,就稀里糊涂的过完一生,而那些能成事的人,都是早早选好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1947年,裴艳玲出生于河北沧州傅家佐,一个贫穷苦寒之地,那里的人大多以卖艺为生。父亲裴聚亭是一名武生,翻跟头、钻铡刀是他养家糊口的绝技,但非常危险。

裴艳玲刚出生的时候,裴聚亭给她取名裴信,练武之人,信字当头,9岁挑班唱戏,裴聚亭为女儿取了艺名:裴艳玲,艳质琳琅,惊才绝艳。

裴聚亭不是裴艳玲的亲生父亲,但对她却视如己出,非常疼爱。她一生能学戏,成为戏剧名家,与裴聚亭密不可分。

裴艳玲4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她跟着母亲去继父家,寄人篱下,受尽白眼,吃不饱,经常被打骂。离婚后,父亲舍不得女儿,决定和前妻打官司,要裴艳玲的抚养权。

过堂的时候,裴艳玲面对乡干部的询问,4岁的她就非常有主意,果断选择裴聚亭。

重回那个贫穷但温暖的小家,裴艳玲过得很快乐。

继母袁喜珍是河北梆子演员,没有生养,但对她如自己的亲生女儿,把她照顾得很好,还给她讲戏,《锁麟囊》《四郎探母》《玉堂春》...。

从小跟着父母外出流浪,一路听戏,裴艳玲耳濡目染,对戏剧越来越痴迷,她不识字,但听一遍就会背。

父亲问她以后要做什么,她说要唱戏,结果裴聚亭给她一耳光,她说三次要唱戏,被父亲接连打了三个耳光,你再想学戏,我就打死你。

裴聚亭知道在这个行当有多辛苦,下九流,不被待见,还不如要饭的,至少人家摆个碗就有饭吃,而唱戏的,玩命也不一定过得好。

老伶人李崇帅是裴聚亭的好哥们,见过裴艳玲之后,说裴艳玲是个奇才,非常有天赋,想让裴艳玲跟他学戏,但裴聚亭不让。

父亲越反对,裴艳玲越坚持。一直跟着戏班子走南闯北,她早就对唱词耳熟能详,她唱戏的机会很快来了。

有次裴聚亭带着人出演《金水桥》,演秦英的人突然病了,不能上台,裴聚亭加薪,问了好几次,都没人能顶替。

这时,裴艳玲出来了,“爸爸,我能演秦英”。

她有天分,没人教过,但竹筒倒豆子般的说着戏词,拉过门就知道哪该张嘴,调门高低。但她刚上场,观众都乱了,等着看笑话。而裴艳玲不怯场,一张嘴,台下都愣了,掌声如雷。

李崇帅和袁喜珍都知道裴艳玲的天分,想让她学戏,裴聚亭就是不点头。

有一天,裴艳玲偷偷练功被裴聚亭发现,没有打骂她,而是跟她说,唱戏很苦,拜师要签生死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戏的人,要有九条命,一条条死了,最后戏才成,或者命都没了,但还没学成。

“我不怕苦”

“你跪下发誓,以戏为命,戏比天大,学不成,死不休。”

此后,裴聚亭给她找了全国最好的师傅,要把女儿培养成最红的“角儿”。

但这世上,有天赋只是你入门的条件,想要有成绩,还要走很远的路。

03

比别人有天赋,同样的努力,你的成绩会好一点,想成为业界翘楚,就得玩命。裴艳玲能成为戏剧大师,如同猫一样,九条命,学戏的时候,一条条死了,最后才成。

戏剧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使自己是大师,也不教自家的孩子,都是拜别人为师。学戏太苦了,免不了挨打受骂,自家的,下不去手。

裴艳玲拜李崇帅为师,签了生死契,“拜师学艺,打死勿论”。

李崇帅是江湖艺人,没宗没派,但肚子里的绝活很多,人也狠。文革时期,被冤枉了,一根皮带就上吊自尽,这样的人,戏当然好。虽然与裴聚亭是好友,但练起裴艳玲时,没有半点情分。

练腿功,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稍微动一下,鞭子和尺子就打下来。练唱功,早上起来唱,中午别人休息唱,晚上继续唱,睡觉前背戏词。

最痛苦的是,拧旋子,冬天穿着老棉裤、再加一件半大衣,动作慢了,不标准了,又要挨鞭子。

冬练三九,凌晨4点从被窝里爬起来,汗结成冰,嘴里都是血腥气。夏练三伏,背心全是水,身上都是盐碱花,痱子成了疮。

裴艳玲学戏的时候,不过是5岁的孩子,也想多睡会,但她的一天却是这样过的,早功:扳腿、踢腿、下腰、飞脚...一练三个半小时;上午跟着琴师吊嗓子,下午跟李崇帅再练功;晚上不外出演戏,就跟父亲学戏文,师傅能轮着来,她只能一直练功。

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就是练功,经常被打,身上总有青的地方,最痛苦的时候,裴艳玲拿着绳子想在厕所吊死算了。

父亲却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你不是发过誓吗?不是说学不成,毋宁死?你还没学成,死?还早!你给我回来,继续练。

她练功的间隙还没有5分钟,而拧旋子的时候,天昏地暗,想吐,而她至今保持着拧旋子的最高纪录。

就这样,靠着自己的天分,名师指路,再加上玩命练功,裴艳玲成角了。那时候唯一的宣传手段,就是百姓的口口相传,大家都知道有个小武生,非常厉害。

1955年至1956年,裴艳玲是京剧团的主演,一个人挑班唱戏,那时她9岁。13岁时,进了跃进梆子团,业余唱梆子,还红遍全国。

裴艳玲这样的红角,别人会的,她都会,别人不会的,她也会。一场戏,一个人身兼数角,她的演出,不是大轴就是压轴,中间都是半红不紫的演员。

此后,她成了惊才绝艳的裴艳玲,十多岁就给毛主席演戏,获得了无数的荣誉。

但任何技艺,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裴艳玲成名前玩命练功,成名后也每天坚持。

有次因为偷懒,少拧10个旋子,下了台,父亲抬手就是一耳光,吼她:唱戏的,一辈子必须和自己较真,一天不较真,祖师爷就知道。

政治运动期间,裴艳玲被打压,只能打字、开会、反省,但她会偷偷练功。1976年元旦,文革结束,可以开始演戏了,为了拍电影《宝莲灯》,她把刚出生3天的二女儿断奶,26天送回老家。

此时,她已经29岁,1.6的她体重140,但为了能上台演出,她跟自己死磕,再痛都忍着,最开始只能拧七八个旋子,而她巅峰时期,一次能拧100多个。

十年没练功,再加上生孩子,她的功力比以前退步了很多。不过因为拼命练习,拍电影的时候,只要求拧35个旋子,但她拧了45个,还一条过。这部电影,和李连杰的《少林寺》一样的成功。

从决定唱戏开始,裴艳玲每天都跟自己较真,靠着拼命死磕的精神,成了京剧大角、红角。

04

身怀绝技,成为大师的裴艳玲,不管在是艺术追求,还是为人处世,都让人钦佩。

1.不忘本

她当初在剧团挑班唱戏,成了大红人,剧团不要李崇帅这样的老伶人,觉得他们不能创造价值。裴艳玲二话不说,收拾行头和李崇帅一起走了。李崇帅对我有恩,你不要他,800块的工资我也不稀罕。

李兰亭是“李派”创始人,裴艳玲的师爷,但这位大师没有过好日子,徒弟背叛他,晚年凄凉。裴艳玲就开班教学,传授“李派”,还给李兰亭做雕像,供后人瞻仰。

她没见过李兰亭,但她知道,自己身上的绝活都是源于李兰亭,她用自己的名声,多方奔走,请名家为李兰亭立雕像。李兰亭诞辰123周年,央视名嘴白燕升主持,对方感动于裴艳玲的人品,分文不取。

裴艳玲说,自己名气越大,就越为李兰亭伤心,身上全是好东西,受益的人那么多,变卖家产办学教人,但最后却在农村,过得很寂寥。她现在就力所能及的为李兰亭做点事,让后人记住大师,让后辈受益。

2.不争名夺利

有人让她创建一个流派,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大师比肩,给她在梨园定一个位置,但裴艳玲总是很谦虚,过早、过早!和大师相比,相差甚远,自己几斤几两,自有后人评说。

她坚守传统戏剧,辞演《霸王别姬》。

当初导演承诺,如果她来了,名字排第一,在张丰毅、张国荣和巩俐的前面。那部片子,名气和钱都有,但裴艳玲说,自己不是娱乐明星,真要是演了,以后想抠都抠不出来。

不管多红,她都只当自己是个唱戏的,只在唱戏的功夫上较真,淡漠名利,却把一颗火热的心给了戏剧。

3.提携新人、培养后辈

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她在外国却红遍了,挣了钱,回国来,用自己的影响力改变京剧的颓势。

她不慕名利,却为新人张慧敏奔走,争取“梅花奖”。

学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她自己出钱建校,免费教学。

4.用心对戏迷

下了大雨,场子一片狼藉,但父亲说,票卖出去,只要天不塌,就得演。

寒冬腊月的时候,他们去乡下演出,车在大雪地里坏了,等修好后,到演出地点,已经晚上10点,水米未进,她开始演出,直到夜里1点。

在裴艳玲看来,观众不可欺,不管在金碧辉煌的中南海,还是乡下的野台子,都一视同仁、童叟无欺。不会讨好上层人物,也不会忽悠普通戏迷。

某次中央领导请吃饭,她有一场演出,时间有冲突,裴艳玲没去吃饭。有人说她傻,吃完饭,随便化妆,就去演出啊。但对裴艳玲来说,演戏才是她的本职和责任,不能敷衍戏迷,吃饭没什么好在意的。

裴艳玲说,对戏迷最大的回报,就是好好唱戏。

有一位83岁的老人,非常喜欢她的戏,听说她来当地演出,一定要看。儿子用小推车把老娘从30里外的村子拉来,看了,还想见她一面。裴艳玲听说此事后,顾不上脸上的油彩,就奔到老太太面前。

裴艳玲在艺术上成就卓越,而她对戏剧的态度,对传统的坚守,对戏迷的真诚更是让人动容。

05

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的人是幸福的,在喜欢的职业里,像裴艳玲这样,成为标杆性人物,非常了不起。

裴艳玲成名后没有任何“名家脾气”,反而越来越谦卑,追本溯源,尊师重教,把名利当浮云,但把戏剧的传承,做人的风骨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和那些稍微“成功点”就把持不住、飘飘然、违法乱纪、道德败坏的人不同,裴艳玲是真正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真正的大师。

对裴艳玲来说,此生,戏是她的梦,戏是她的魂,戏是她的命,戏是她的根...。

她一个人,走向光,走向戏,走向那清澈澈的大雪纷飞。

图片源自网络,感谢创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裴艳玲传》:她5岁唱戏、9岁挑班,给毛主席演戏,当下九流的戏子

    文 I 鸢落 图 I 源自网络 雪小禅是知名文化学者,中国作协会员,获得第六届“老舍散文奖”。她的书比较阳春白雪,...

  • 戏子不爱人.[BE向/BL]

    以“戏子只唱戏,不爱人”为结尾. (HE结尾的戳 HE结尾《戏子亦爱人》) 灵感来源cr挑 燈 看 劍 文为原创!...

  • “戏子”没爱情。

    并非所有唱戏的都是戏子,但戏子没爱情。 ——题记 1、 ...

  • 痴情的艺术

    今天看了黄蜀琴导演的《人·鬼·情》,根据艺术家裴艳玲当然真实故事改编。她的一生都在唱戏,她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刚开...

  • 我还没睁开眼呢!世界已经转了好几圈了

    (1) 以前呢唱戏演戏的人被称为戏子,地位是极其低下的。看过一部电视剧《玉碎》,里面的男主角真爱一名戏角儿,应该是...

  • 【诗】导演

    不是戏子 不在幕前演戏 却充满情绪 烟火般妖娆释放着魅力 在局中局 无声无息的演戏 每一场画幅 都是演技 不是戏子...

  • 真戏子又岂能误国

    近期,“戏子误国”刷屏了!“戏子”本是旧社会对职业戏曲演员的贬称,位列“下九流”。当然,我是坚决不同意“戏子”误国...

  • 戏子亦爱人./HE向/BL

    这次改个HE结尾awa (BE结尾的戳 BE结尾《戏子不爱人》) 以“戏子唱戏,亦爱人”为结尾.(划掉 文为原创 ...

  • 梨园魁首

    挑班唱戏,粉墨登场,更凭十年苦工。 尊客登门,座无虚席,只为一场好戏。

  • 明星无价

    古戏子,哪是三教九流的,不入流得。 可以说根本没地位。 有句话“戏子无情,婊子无义”将戏子和婊子在一起比较。 戏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裴艳玲传》:她5岁唱戏、9岁挑班,给毛主席演戏,当下九流的戏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hkw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