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雪琴
这个年,我在深圳过。
没有旅途奔波的疲惫,也就没有家人团聚的热闹。大年三十儿那天晚上,文哥逐个给亲友电话,一直到夜里一点多。我嗓子不舒服,就给家里电话了一会儿。
跟老妈聊了之后,也跟弟媳聊了半个多小时。她是一个非常积极主动、有想法、敢行动的人,谈到老公(也就是我弟),很多期待与落差、不满和抱怨就出来了。
临睡前,我也和文哥一起总结了2016、计划和憧憬了2017。
谈到对我情绪波动时说的一些话,文哥说自己会无奈和伤心——无法狠心跟我对峙,只能忍耐告诉自己“下次做得更好”,但还是无法预测,我下次的“风暴”何时何地因何而来。
他说,我的一些话,真的会让他觉得自尊受伤。
再想到跟弟媳交流的半个多小时里,她的那些期待与失望、落差与抱怨,我再次感慨——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但却不一定能够彼此看到、彼此鼓励。
对方的努力和改变,
或许,你没看到;
或许,你看到了,但无法理解;
或许,你理解了,但并不认同;
或许,你认同了,但并不满意......
总之,有期待在那里,就有落差;落差发生后,又习惯性否定、抱怨,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对方感受到的是否定和自尊的伤害,或者更加消沉,或者忍耐压抑;而自己也未能如期收获一个积极上进、温柔体贴、能干细腻的爱人。
听到文哥说那些我让他感到自尊受伤的时刻,我很心疼。
心疼他。他那么努力用心的,用自己的方式来爱伴侣、家人,却因为达不到对方预期,所有的付出都被忽略和否定。
心疼自己。心里明明爱着,却因为心底的某些不安、因为自己的某些情绪模式,在失控状态下,把“爱”变成最锋利的“武器”,亲手刺伤最亲爱的人。
一个妈妈打着爱的名号,却不断对孩子说着否定、评判甚至责骂,我们称之为“妈妈的咒语”。妈妈不停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呢?什么都做不好!”久而久之,妈妈会发现,孩子果然如她所预言的那样,越来越“笨”,真的什么都做不好。
同样的,爱人之间,也有“爱的咒语”。
你总是没有一点责任心!
你从来都不上进努力!
你永远都不懂得关心人!
......
我们期待爱人变成我们认为更好的样子,但“总是”“从来”“永远”,这类绝对性的词,却将对方或许曾经努力做过的一些改变,一竿子全打翻了。习惯性说出“爱的咒语”,也很容易把对方尝试改变的动力,一点点摧毁掉。
结果是,对方怎么努力换来的还是“爱的咒语”,于是干脆自暴自弃;你自己也更加不满,因为对方不仅原地踏步,甚至还情绪暴躁跟你对抗起来了!
每个成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无法强求爱人,只能选择鼓励和尊重。尊重并非撒手不管,而是在共同前行的路上,正向表达我们的需求;带着觉察欣赏对方哪怕一点点的好,以此为基础,双方都带着越来越良好的感觉,成为更好的自己。
既然是爱人,必然有需求。当你希望对方细心体贴、充满担当时,不妨尝试把“你总是没有责任心”,改成“我好希望老公对我多点关心和爱护!”
既然是柴米油盐的日子,必然有冲突。你可以选择,冲突后给对方贴上“不懂责任、没有上进心”“无可救药、无法沟通”的标签;也可以选择,在情绪激动之中,什么都不说,只伸手要一个拥抱,千言万语都等平静之后再说。
可能对方每一次的改变都很微不足道,但当放下评判的标准,换上发现和欣赏的眼睛,看见对方每一次的小进步,就是在传递一个信息,“你的努力我看到了!”
尽管你还是有情绪激动的时候,尽管你还是有不满意的时候,可是TA每一次的努力,你都看在眼里、放在心里。这,或许是你能够给到TA最大的改变的动力支持。
如果你还愿意和他在爱中,继续走下去,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尝试看到、理解、欣赏、表达,TA每一个可能很细小的努力。
可能是争吵后的一次主动和好;
可能是回家后的一杯热茶;
可能是激动之中的一个拥抱;
也可能是放下手机的全情陪伴
......
如果TA所做的,你实在无法找到可以欣赏和表达的,那么就从改变语言模式开始。将原来“总是、从不”,改成“我希望”、“你要是能...就太好了!”
大部分人,习惯把耐心、风度留在外面,却把脾气和指责带回家里。而家,恰恰是因为有了彼此温暖的滋养,才称其为家。
当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在家里,在最亲爱的人面前,注意我们的言语、用爱和需要替代批判否定,我们就真正地给以彼此滋养的爱。这份滋养,是家最为宝贵的地方。
这是我2017年农历年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我新年里的愿望之一:让爱成为彼此滋养、温暖的力量,努力减少情绪之中把爱变成伤害对方“武器”的频率。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