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听了胡新颖老师的初中化学《火为我所用》一课,被她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机智所折服。流畅规范的语言,亲切温柔的教态,让知识的传授在温馨和谐的课堂中流淌,在学生的交流碰撞中问题迎刃而解。
整节课围绕“火”展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生活现象——自然之火导入课堂,引发问题——火的产生。教师讲解“取火之道”,让学生明白从理论上如何产生火。接着探讨“灭火之道”,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得出结论。然后仍然以自然之火为题,探讨“以火灭火”,结合刚才学生探讨的理论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拓展实际,让学生制作简单的灭火器,再一次进行知识的迁移,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
通过胡老师课堂设计的这些问题,让学生时刻保持探索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除了教室的及时鼓励和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外,我认为从问题的设计方面有很多可取之处。
由生活现象导入,经过探讨、实验,得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理论知识去实际解决问题,把课堂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达到“少而深”的效果。
从大概念出发,合理设计基本问题(只得不仅能够促进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理解,也能促进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问题,是引导学生理解大概念的路径,推进大概念的动力。)与非基本问题(知识与技能目标配套,指向记忆已有专家结论)。由“如何产生火”“如何灭火”两大基本问题,让学生设计方案,结合已有理论知识进行实验,得出灭火结论(非基本问题),便于记忆和利用。
问题设计层层递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总结,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交流、实验、汇报展示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持续不断探索的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