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斗,与娃斗,其乐无穷(内心戏:不这么想还能怎么办)。这是一个考验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智慧的过程。
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的,孩子这件事情也不例外。和孩子相处,既能让你开心幸福到飞起,也能让你内心和外表双重崩溃想要逃逸。
下面列举一些事情,总结一下个人的一些相关的不成熟的经验,欢迎指导,欢迎参考,欢迎继续一起寻找更好的办法。
1.有些事情要敢于尝试
女儿三岁以前,由于有老人帮忙照顾,再加上她年龄小,对大人的事情掺和能力不够,那时主要把她当成纯粹的小宝宝看待。三岁以后,由我和老公照顾女儿(主要是我),有时是时间实在岔不开,加上她的掺和能力增强,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得不带上她,她也很乐得参与。
比如听猫叔的课,猫叔讲要找到自己的细分领域,发现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她会在旁边说:"妈妈,我觉得这个叔叔说的很有道理。这个叔叔适合给人讲课,他就给你讲课。那你有想过你到底适合什么吗?另外你还得注意,别人适合的不一定适合你……",诸如此类,听着也颇有道理。
再比如我和行动营的几个小伙伴一起自己组织了一个读书会,每月大家每人分享一本书,我在线上和伙伴们交流的时候,她有时会自己玩,玩得无聊就来电脑旁边找我。有一次正好赶上一个伙伴讲《三体》,讲完之后该到了大家的发言时间,她问我"妈妈我能发言么",我在征求小伙伴的允许后,给了他发言机会,她说:"叔叔阿姨,我觉得人生就像放风筝,太使劲攥着线风筝就飞不高,而且还可能把线扯断,所以要轻轻扯着自己的线,乘着风的力量,就会有更大的进步。"虽然辞不对题,但也挺有哲理,得到了小伙伴们的肯定和鼓励,她掺和我线上读书交流的事情更来劲了。
有了这两次的经验,我觉得她好像比较愿意参与这样的事情,与其她自己呆着无聊,之后再听猫叔讲课,以及和行动营小伙伴交流,我都刻意叫上她,自己学习的时候顺带育儿,这么珍贵的学习经验,她如果真的愿意听并且能听懂,对于她的人生应该也大有裨益。
过年这两天她熬夜晚睡,我实在陪不动的时候,就把灯关掉,问她要不要听喜马拉雅里的儿童故事或歌曲,连续播放了几个她都不满意,正在此时我发现了《毛泽东传》这个读书音频,心想:"不愿意听儿童的节目,你妈我就给你来个成熟有档次的"。抱着尝试的心态我点开了它,谁知讲书人严肃庄重的声音一起,"这是一个实践者,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毛泽东提高了中国的威望,确立了一个泱泱大国不可侵犯的地位……",她马上安静躺下听了起来,并且连续几天午休假寐和晚上睡前都要听主动要求听这个节目。
于是我意识到,随着她年龄增长,她确实是一个有一定思想的儿童了,我不应该继续把她当成一个小宝宝看待,而是应该把她当成我生活的伙伴和朋友,感受她的需求,发现她的特点,尝试更适合他的东西。
2.有些事情提前提醒
每晚帮女儿洗澡、刷牙等这类例行公事时,我心里都略有负担,主要是孩子经常意图拖延,"妈妈,我再玩会儿玩具再去(我再看会儿书再去……)",每每让我这个内心安排好之后各项事宜的妈妈想要发飙。
经过多次交战,我的经验是看着她的眼睛,提前告知她:"再过五分钟就要洗澡了,你做好(心理)准备",然后五分钟后就准时带她洗澡。也有偶尔5分钟之后她还不去的情况,那我会在之后讲睡前故事时,酌情缩短时间以示惩罚。当然你也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采取其他更适合的方式,比如今年过年期间(此时她已6岁),有两天她放飞自我,看动画片儿拖延很久都不去洗澡,后来等她再去洗澡时,我调好水温,确保她不会烫伤,从此她学会了自己洗澡。
记住,提醒后一定要准时去做相应的事情,不然孩子就会继续拖延更久,因为他看出来好像你也并不真的着急。事实上,也许你第一次叫他时确实不太着急,但第二次、第三次呢?总会挨到你真正着急的时候。
3.有些事情灵活调整自我要求
带孩子读英文绘本,也是我容易内心起急的场景之一。一些读过多遍的常见词也可能会读错,如lunch(午餐)、welcome(受欢迎的)等等,再加上出现的一些新词不会读或读完不知道什么意思,如sleep tight(睡个好觉),真是令人屡屡想要放弃。
可是细想原因,语言这个东西,经常要在生活场景当中遇到才会学习效果最好。这个事情我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我并未在生活当中经常运用绘本当中出现的词语或句子,不经常见到听到的东西,怎么又能够学得好呢?再对比我报的儿童英语培训班中指导老师的孩子,和我女儿一样大,读英文的长篇童书完全没问题,可人家是母亲从小刻意培养,后又全英文环境学习的结果,总是拿己之短比他之长,不就是完全不顾实际情况的自讨苦吃吗?
所以我的计划是行动上提升自我要求,把孩子常用的绘本当中的英文句子背下来,然后用到生活当中去,学用结合提升效果,其实这也是我认可并参加的一个儿童英语培训课程的主要观点,只是自己光说不练;思想上降低自我要求,尽人事听天命,制定基于自身和孩子实际情况的较高要求,行动起来反而更坚定,想来这也许是现在很多家长克服焦虑的一个良方。
4.有些事情别那么严肃
今年寒假,女儿学会了打羽毛球,也许六岁的孩子已经足够大,能够手眼一致了,买了三年的儿童羽毛球拍,终于派上了正经用场。
可是在打的过程当中,有时我发球她接不住,她就哼哼唧唧,开始有不满情绪。最开始我教育她:"运动就是有输有赢,所有人最开始学打羽毛球都经常接不住,世界顶尖运动员也不可能一直连续打下去",可是这种理智的说法,并未起到理想的效果。
女儿和我说:"妈妈,老也接不住球,我很不高兴,这样打球我一点也不开心。"想想也是,谁总接不住球的时候会高兴呢?后来我改变策略,给她更多发球机会,由于家里客厅的场地和女儿发球水平的限制,她发球的时候我也多次接不住,他发现我多次接不住球的时候并未不开心,而是痛快捡起来,继续打下去,有时我还会在她发球多次失误时,替她捡起球,安慰她不要着急,让她再发,这时她反而平静了许多,更能继续开心的打下去。而之后在这种开心的情绪当中,再有多次接不住球的时候,她也能马上捡起球,正常的打下去了,并在连续接触住球的时候时会大声高喊:"耶,我进步了。"
运动固然是提升孩子抗挫能力、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很好方式,但有时我们蛮可以把追求快乐、表达关爱作为运动的第一要义,然后孩子可能从中更自然的获得其他有意义的东西。
5.有些事情要向孩子学习
有时孩子拖延时间,我会生气,并且气得时间较长。反观自己,我也有拖延孩子时间的时候,比如她想让我陪她玩儿,我正在忙时,我会说:"妈妈再有一点就忙完了,马上",然后她会乖乖自己再玩会儿;过一会儿她又来叫我,我接着说:"真的就剩一点了",她又自觉走开,接着再自己玩儿;等到她实在不想等时,她也会用询问的语气跟我说:"妈妈,你现在可以陪我玩儿了吗?我都等你很久了。"并且在之后的玩耍过程当中,也完全没有等待很久的不良情绪,仍旧很开心的投入到当下的游戏之中。
每每这时,我都意识到,相比更加着急催促、更不容易自控的我,孩子比我更能包容,更善解人意。我需要向她学习,不要总是想着各种办法让孩子追随我的节奏,而要首先带着对彼此需求的真正关注,再去协调其他应该做的事情。
6.有些事情运用重要事情挑选法则
前两天我刚在文章里提到博恩.崔西的观点,如果事情实在太多,那就挑出最重要的三项,拿大部分时间来做它们,并且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保持专注,一次只做一件事,就是高效的办法。
但我好像只是把这个法则,运用到了自己身上,而关于孩子的事,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运动、音乐、电影、认字、拼音、算数、英文……,没有哪个不想去做。一天把孩子催的够呛,既打击了孩子的成就感,错过了让她学会自我管理的机会,又引发了不良情绪,破坏了亲子关系,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儿童的自我管理是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逐渐培养起来的,把孩子搞得像木偶一样连轴转,她根本无暇思考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也就错过了最适合培养孩子自我计划闲暇时光的时机,极有可能导致孩子在长大之后,面对大量事务时手足无措。
考虑到这些,我决定给她减负,在和她初步商量后选定了学习知识方面最重要的三件事:每天做一点算数(她很喜欢,自己觉得根本不叫事儿)、读一本英文绘本、读五页拼音认字。其他时间用来安排一些娱乐事物(运动、看动画片儿、玩玩具等)或者从小到大的常规事务(睡前故事、周六晚电影时间、晚饭后短时跑步等)。我想这种有重点的、心态比较轻松的安排,反而会对追求身心健康和进步起到更持久的推动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