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很焦虑,每个人都想要快速成长,每个人都想长成一张队伍,抵抗生活所有的罪恶和柔软,所以我们不怎么待见经典了。我们把那些穿越千年智慧的书,放在图书馆的旮旯里不闻不问。然后拼命的汲取那些自以为可以解决生活升职所有烦恼的书。
其实经典,就是古人的遗书,古人经历漫长的一生,痛苦和欢乐交加的人生,临了临了,想要告诉后人们,那些你看不穿的生活真相和生命告诫。遗书,凝结了一个人一生最宝贵的教训和精华。而那些穿越千年的遗书,更是超越了时代,可以在你的人性里,充当神圣般的存在。
在我真正接触一些经典之前,我跟大多数的人想法一样,经典,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时空里,我们没能给时间给他。可是当我真正走进去,我才发现,那是生活在千年之前的人,想要留给后世的告诫。他们没有别的办法,所以以文字、以智慧的方式保存了下来。
最可悲的是什么?经典里说的那些可笑的场面,那些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人,那些虚伪和黑暗的人性,还在一轮又一轮的上演。而书里躺着这么多清楚直白的真相,大多数人却不愿意去碰一碰。
那些仰望星空、孤独发呆铸成的真理,其实可以一解生活磨难的痛苦。就算你无法解决痛苦,至少可以看清,你面对的痛苦到底是什么?今天以四大名著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一些经典为例,来关照一下,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到底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1.《西游记》——一场修心之旅
大部分的人对于西游记会停留在一种孙悟空大闹天宫,然后被五指山压在脚下,最后和唐僧一行人渡过九九八十一劫的故事。很多人把这个故事当成励志打怪、艰难克服困难,最终成功的写照。

但你如果仔细去看这个故事,其实跟每一个人的经历都很像。西游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被社会规则内化的过程。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很狂妄,想要在不同的地方得到别人的认可,也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有能力改变生活,改变世界。可是进入社会了,找工作了,成家了,我们好像被五指山压在了山下,忘了当初的豪言壮志,或者是再也没有条件,去坚持自己当初的个性和选择。
这个时候,人开始长大了。人很多时候就是被社会一步步改造的过程,所谓的活出真我,也不过是在一个个情愿不情愿的打磨中给自己一个可以喘息的自由。
孙悟空在跟着唐僧取经的时候,唐僧曾问过他,“灵山到底在哪?”而悟空总是神秘的说“若师傅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渡过这么多妖精的劫,其实也就是一个人慢慢打磨自己,慢慢认清自己,收回一些个性的过程。只不过最终在这个过程中,被王明心学影响的《西游记》决定把心灵当成最后的归宿,而在当代人这里,也许就是很多名望,很多成就,很多尊重与认可。
这也就引出了孙悟空和猪八戒最大的不同。其实猪八戒没有这么糟糕。虽然他好色好食,但是他也勤勤恳恳的工作了,也愿意拱臭为唐僧开路。但是两个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对于物质的渴求,一个对于心灵自由的渴求。老师曾在课上问过我们:“你们觉得,哪种人更幸福?”
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很多时候觉得这一辈子,有个心满意足的工作,有一个爱自己的人,有一份保障上相对美好的生活,就会很幸福。但是很多人又往往不甘内心的自由,他们的心里总是有一个渴望,对于真相的渴望,对于自由的渴望,生活中的每个人其实是猪八戒和孙悟空的结合体。就看你自己怎么活,才不会掉进那种虚无的痛苦和无望中。也不掉进物质无限填补的空白中。
2.《红楼梦》——人生注定一场空?
讲到红楼梦,大多数人的印象应该是停留在一个男孩在大户人家里与闺阁里的很多女孩风花雪月,最后一个大家族的衰落,说明封建社会注定衰落。
但是,对于我来说,最值得去关照的就是那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贾宝玉其实是一块石头,他生在大户人家,他的路早就被铺好了,走上仕途,功成名就。可是这块自由的石头,偏偏不中意这些。他更爱闺阁里女孩的喜怒哀乐,他更爱内心放纵不羁的自由,他更爱骄傲任性地抵制所有不爱的东西。
他为什么选择了林黛玉?只是因为一见钟情,还是两颗心没有来由的相互吸引?不是的,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她从来没有屈服于自己当下的环境,更没有劝告宝玉路该怎么走。所以,经过微妙的爱情试探,经过“三天恼了,两天好了”的感情折磨,宝玉终于选择了从不劝他显身场名,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的林黛玉。尽管最后木石前盟被金玉良缘代替了,但是你不能不说,那两颗心的相互理解,是两个人可以相依相知的基础,磨灭不了的木石佳话一直传至现在。

无可否认,红楼梦的确是一出悲剧,而且是一场空的悲剧,但是谁说,人生不是这样呢?成与败、荣与辱、自由与不自由,人生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里。人们喜欢看喜剧,但希腊悲剧最真实。人们喜欢逃避痛苦,但直面真相的人最勇敢。世上经典皆含悲剧的成分,是那些作家过于悲观了吗?以曹雪芹为例,如果他真的已经看破红尘,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着于现实的人生。
也许,他想要为自己,也为我们找一个解脱痛苦的真相吧,但事实也许就是,矛盾和痛苦,你无处可逃。
3.《聊斋志异》——美好的幻想,残酷的现实
聊斋志异,在你眼里,恐怕就是人狐相恋,然后经过重重磨难,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堪比西方公主王子的童话。很美好,很梦幻,很感人。
但是在《聊斋志异》的背后,那个叫蒲松龄的书生,一生穷困潦倒,以教私塾度日。考科举一生未果。甚至在分家之后越发困难,他不得不外出谋生。他的妻子刘氏,一个20来岁的少妇带着幼小的孩子住在陋室荒圃,白天野狐出没,夜晚狼入猪舍。蒲松龄的一辈子,是这样过来的。
可是你看《聊斋志异》的那些人,个个充满了性格,为了自己所追寻的东西不顾一切。人间、阴间、妖精世界,十分和谐。善良的书生帮助了雷神,得到了好报。婴宁在山野无忧无虑的生活,曾代表人性本来的纯真。人间无法惩罚的恶人,到了阴间会下地狱。从某种程度来说,书上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忍。

蒲松龄在书里做的那些梦,也许正是因为他在现实中无能为力。不能平步青云,所以书里的人最终都功成名就。看不惯那些腐败的人,所以统一写到阴间惩罚他们。过不了富足的生活,所以狐狸能无限多的变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蒲松龄留名青史了,但他真实的生活却透露出一种浓浓的悲哀。人没有来世,也没有前世。名利于他并不相干。正如他一生活的那样,不顺利,不得名,不得利,却遵从了自己的本心,却坚持着自己的所爱。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这么喜欢喝鸡汤呢?这么喜欢奋勇向前的过生活呢?会不会是因为,有时候生活太苦了,我们真的需要干下一碗鸡汤,才能够继续自己的生活。木心曾经说,其实大家都误解了真正的悲观主义。真正的悲观其实是通透,通透的看到这个世界的血淋淋的真相,并且依然爱着这个世界。
很多时候,其实古人留下的经典,其实比鸡汤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坦诚的告诉你,这个世界就是残酷的,但是你依然可以热爱这个世界,你依然可以以你的风骨,独立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勇敢的走。
今天不管你是干下一碗鸡汤,还是静静的读一本经典,都愿你可以,勇敢一点,真诚一点,去看清你自己的生活,并且在伤痕累累之后,为自己留一个真实。也为世界,留下一点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