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广场十字的时候,突然感受到了和煦的春风抚着皮肤的那种惬意和舒适感,随之从心里浮现出来的却是《平凡的世界》开头孙少平恓惶的画面,那是最初读到那些文字时,内心感受过的酸楚与经历的共振,此时又一次涌上心头,原来过去了这么多年,那份厚重与对命运的叹息已经成为内在的一部分。
有老师说过,你经历中所感受到的,都是你潜意识中本来就有那部分相似的能量,或是创伤或是卡点,透过别人的故事,觉察内在的振动,直接在身体层面释放和转化,疗愈身心,便是一条捷径。对我而言,心里明白这个道理,现实中却常常会陷入到情绪的泥潭,沉溺其中。今天也不例外的触碰到了内在的脆弱与敏感,隐约有内心的裂痕出现。是呀,对有些人而言的小事,却会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天大的事,如坐过山车的心境,有的人恐惧,有的人刺激,有的人享受。
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写出了孙少平透过精神的力量,改变和创造自己命运的轨迹,既有不懈改变的努力,也有臣服于内在选择的现实。一个人体验了人生的宽度,也体验了人生的深度,历练出了一颗坚韧的心,安定的心。
也是在那个变革的春天,融化了寒冬的坚冰,让一代人苏醒了过来。春天,总是以奇妙的自然力,让冬藏的能量在阳光下,成为细雨、和风和蚕丝缠绕的动力。当觉察到内在的那份伤感在层层融化时,如掉落的时间胶囊,里面依然保存有完整的讯息,只是有了春天的空间容纳,便有机会可以舒展开,原来,里面包裹的是面对这漫长的旅程中无常、爱别离、求不得的苦痛,生而为人,是我们都经历过、也正在经历着的。
也是恰在这个时候,对心之六美德“何时—哪个—如何(when-which-how)”练习中,为何没有who这个要素产生了疑惑。是呀,为何在功课中没有对象只有对境呢?可在现实中,通常我们会因某人或某事而触动情绪,觉得是那个人制造了情绪,带来了不舒服。带着这个疑惑,去探索内在的那个感受,从最初的觉得是别人的问题,到发现这就是自己创造的感受,再觉察到那个不适是一种模式,情绪是模式下的产物,而这个模式又是心智思维的产物,通俗的说,就是一个对人对事的反应程序,当带着心的六种美德(赞赏/感激、理解、勇气、谦卑、慈悲和宽恕,是爱的六个面向),去转化这不同场景下爱的分离以及扭曲,内心真正体验到了内核的平等和一体,以及我们的自由、永恒和无限的本质。这个部分是如此的简单,又如此的不简单,即在一念之间。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触动我心弦的,是那个在春天融化的泥水里,带着羞涩求学的孙少平,当转化了内在的这份伤感,便看到了带着自信与田晓霞平等对话的他。
春天,和煦的风吹过,沁入那些创伤的胶囊,如沐春风,如获新生。也愿春雨早日来临,浸润大地,可以代替“为什么大地没有绿色”(谭维维《华阴老腔》)的泪光。
图片描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