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修行篇散文哲思
《心灯》(二)读书笔记 14

《心灯》(二)读书笔记 14

作者: 已未晓 | 来源:发表于2021-03-11 06:54 被阅读0次

我们平时省吃俭用,包容,忍让,奉献,这些都是修福德的基础。培福修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智慧与福德相随

有了智慧,就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与修福德是否相符合。 一个人的福德有多深,事业就会有多大成就,修行的果位就会有多高。

大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只会越来越少。人的寿命也是有限的,福报也是有限的,唯独胸怀可以无限。胸怀包含了你的心量、慈悲、智慧、福报、奉献等。

我们今生能否闻到正法,能否遇到明师,能否开悟,取决于我们福德的深浅。无论你是不是修行人,都要培植自己的福德,培福修德是一辈子都不能放松的事。修行人无论到哪里,有事就做事,没事就安住在当下,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

一个人如果真的有福德,到任何地方都会受到尊敬和重用。而且用得放心踏实,说明他的福德深厚,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处。

别人认可我们,是通过我们做事让人家感到我们很认真、很踏实,对工作尽职尽责,处处为集体、为大众、为领导着想。只有通过做事才能让我们的德行和智慧展现出来。

认可和信任是建立在多年的共事、磨合的基础上,是通过事实来证明的。你有智慧,做事有始有终,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彼此之间自然就建立了信赖的关系。无论你想给对方传递什么信息,都是通过做事来传递,而不是靠语言。

任何事情要想做好,都需要管好身口意这个工具,它会为你修福修德;你管得不好,它就会给你造业障。

任何事情让我们碰上了,我们都要有始有终,有一个圆满的交代,这才是在修福修德。

作为修行人,如果你怕外在的事情,同样,你也无法面对内在的事情;如果你喜欢做外在的事情,对于内心的事情,你也会乐于面对。但是有时候我们喜欢做外在有形有相的事情,对于内在无形无相的事情,比如起心动念、烦恼、贪嗔痴等,反而不愿意去面对。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为了满足我执的需要;二是不敢面对内心的烦恼和不好的想法,于是就不停地做外面的事情,来逃避内心的事情;三是对内在贪嗔痴慢疑的觉知不到位,也就是信仰不到位,没有向内求的强烈渴望。这些都是因福德不具足。

实际上今天你能多做一点事情,是因为你从来都是以平常心去面对事情。只有当一个人很坦然地面对事情的时候,才能把事情做好。不管什么样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如果你不能面对人,你自然也不能面对事,实际上是你不能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件事情做得很好,要感恩给你做事机会的人。如果别人把事情做好了,你应该随喜功德。一颗真诚随喜的心会获得无量的功德。

要想提升自己、铲除惰性,需要不停地更换环境。就是怕他对同一个环境执着贪恋,让自己的身心固化了。

人的心量有多大,就能获得多大的福报;有多大的福报,就能承载多大的事情;有多高的德行,就能证得多高的果位。正如佛门里常说的“悲心无限,福报无限”。

人最难放弃的就是固有的观念和知见,尤其是那些你当做真理的观念,就更难放弃。作为修行人,要想进步,要想突破自我,无论你过去做得是对是错,在当下这一刻,你必须彻底地放下。你放下多少,才能超越多少,才能拥有多少。放下不是放弃,而是注入源头活水。

人一旦带着固有的观念去看人看事,眼前的人和事就会变形,就像戴着有色眼镜一样。其实,渴望进步的人,永远都在变化之中。

当你上了一个台阶再回首看时,你会发现你做的事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你需要去经历和体验这个过程。不经历不体验,你的心灵得不到启发和提升。很多事情不经过反复折腾,我们就无法把握得恰到好处。

一件传世之作一定是有灵魂,脍炙人口的,能让不同层次的人接受、认可和喜爱的,它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是能流传千古的作品。既然最终是要让大众认可和接受,刚开始就应该让大众来参与和修改。

除非你的作品不对外公开,只是自己享受和欣赏。但谁都渴望得到世人的认可和称赞。那么你的作品,包括你的人品、德行和与智慧,都必须拿出来展示给大家,大家才能给你一个公正的评价。众生就是天,众生就是佛,众生欢喜天欢喜,众生欢喜佛欢喜。

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差事。你能守本位,说明你尽职、尽责、尽忠,你能听招呼,说明你无私、无畏、无我,这是何等高的境界!

你可以做不到,但在理论和见地上,你必须认识到何为守本位,何为听招呼。学佛人处处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考虑国家和集体的需要,这才真正的是无私、无畏、无我。

外在的环境不是问题,一切问题都是从我们内心世界产生的。如果内心世界没有问题,即便有时候外在环境出了问题,只要我们不把它装入内心里,我们的心不与它对应,外在的问题也会自动消失。

正如六祖所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仁者的心在动。”

任何时候我们的心不被境转,我们的人品、修养、道德也就不同了,我们也就福慧具足了。

相关文章

  • 《心灯》(二)读书笔记 14

    我们平时省吃俭用,包容,忍让,奉献,这些都是修福德的基础。培福修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智慧与福德相随 有了智慧...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4

    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达到忘我,忘掉自己的身心,忘掉周围的环境。但是这个阶段不能持续太久,太久了会出不来,也就是所谓的...

  • 《心灯》(一)读书笔记 14

    伟人能改变环境,有才的人能利用环境,凡夫适应环境,庸人只会抱怨环境。 青年人生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为人...

  • 《心灯》(二)读书笔记 22—②

    问:什么是相应?如何确认谁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并与之相应呢? 师:我们在拜佛菩萨的时候,由于佛菩萨的名号不同。我们会感...

  • 《心灯》(二)读书笔记 7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禅七何时结束 无论修哪个法门,都必须用心修,所谓的法,不过是用来对治身心而已。 ...

  • 《心灯》(二)读书笔记 10

    要想进步,除非有强大的悲心和愿力,否则很难超越自己的恶习。只有自律性、警觉性极强的人才能做到不二过。 如何当领导 ...

  • 《心灯》(二)读书笔记 17

    打开自己的心量、把自己的承受力培养起来,让自己的心量和承受力像佛一样。 理想和欲望的区别 佛法讲的正信就是无所求的...

  • 《心灯》(二)读书笔记 18

    修行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长跑一样,需要的就是耐力,而不是所谓的聪明。它不像做生意、打仗需要速战速决,追求的是...

  • 《心灯》(二)读书笔记 20

    成功的人一定懂得尊重时间、尊重人、尊重游戏规则。这三个若是不尊重,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中,乃至与人交往交友中,都会出...

  • 《心灯》(二)读书笔记 4

    人的功德福报不是用嘴巴说出来的,而是靠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默默地奉献,多年如一日地做出来的。人的内心世界和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灯》(二)读书笔记 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cn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