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大年三十
岁末最后一天每年都有,而年三十在日历上却不定哪次就会缺席,那么这年的二十九便会变身为三十顶岗,去完成三十的任务,故尔这个二十九也可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三十了。
可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把某些年的春节过的似乎少了一天似的,心里总会有点不踏实,像上学时面临的大考试,尽管多一天或少一天的复习已成定局,可是若比预料推迟一天,内心依然会雀跃,若比预料提前一天,则会多了一份莫名的紧张。
古代人把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现代人已没有了把最后一天称为“岁除”的概念,“除夕”成了岁末最后一天的代名词,并赋予“除夕”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活动内容,与清明节、七月十五、重阳节被视为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那么,大年三十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大年三十的习俗有年夜饭、贴年红、燃爆竹、祭祖、守岁、挂灯笼、压岁钱等。这些风俗习惯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息。而且年三十在中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在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除夕夜是全家团圆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顿年夜饭又称“团年”。我国早在汉代就有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关于年夜饭来历的传说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其中,流传的比较广泛的,是一则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子,表示全家团聚。而今年因为控制疫情,国家号召就地过年,多少游子在异地过年?只不知大家是否还象过去一样给未归的家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子,也表示一下全家团圆?
在古代,每到除夕之夜,每十数户人家均要配一副泡制屠苏酒的中药,放到井里浸泡,在元旦时取出来掺入酒内。据说,全家共饮,可以防止瘟疫,屠苏的名字大概就是由此而来。也有人说,是因为屠苏酒可以屠绝秽气,苏醒魂魄。
屠苏酒,是古人春节时才饮用的酒,故又名岁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据说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古人过年时有饮屠苏酒的风俗,在饮用时也别具风格。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而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都是按自少至长的次序饮之,如晋人董勋所说的“少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
说起燃放爆竹,有个有趣的传说。根据《神异经》的记载,人们放爆竹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用爆竹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而近来了,因为环境污染问题,鲜少能听到爆竹声了,更让人难以体会王安石的名诗《元日》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不过桃符是要换的,桃符是对联的前身,今天已为春联取代。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今人则是用贴对联表示辞旧迎新,对春天的欢迎,对未来的希冀。故尔学生一放假我便建议家长鼓励孩子们练字,从钢笔字到毛笔字,可惜部分家长不够重视,可惜部分孩子勤奋小于惰性,可惜练字不是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能出手的字还真是凤毛麟角,有点惊喜,有点郁闷,有点伤情。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夜既是旧年的结束,又是新年的开始。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被称为“守岁”的中国民间习俗,但其内容已随着现代文明变化了很多。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而现代人则已不太重视这种形式的表达了。
除夜雪
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