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陶罐上、古老的城落里,早有关于他们的传说,点点星星混合着青砖灰瓦淌入每一个在这儿出生的人们心中。
羲皇故都,淮阳古城。在河南省周口市有这样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神秘古城——我的家乡淮阳,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淮阳是中国远古时期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之地。6500多年前, 太昊伏羲氏定都淮阳后,‘正姓氏,制嫁娶’,使社会从群居无序的状态,形成一个个以姓氏为共同体的人群,进而发展成中华民族的一支支血脉。”,淮阳人自称伏羲后人,正是有着这样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重的自我认同,淮阳人们一直坚定地传承着团结、坚韧、勇敢等中华基因。尽管历史风云变幻,淮阳从帝都到破城、再到贫穷的小县,但那里的人们从未放下过自己的“骄傲”——哪怕是蛮寇横行、颠沛流离的革命年代!
伟大的历史总难免要跌宕起伏,民族的成长注定会伴随荣辱浮沉。回顾革命历史,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侵犯华北,这让忙碌于各自温饱的淮阳人民们似梦初觉,他们燃起高昂的抗日热情,在知识青年薛朴若、韩纪文等人的带领下纷纷弃耕投笔、英勇从戎,于是就在凶残的日寇眼皮子底下,他们组建了淮阳的第一支抗日队伍——淮阳抗日游击队。
薛朴若和韩纪文等人本都是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然而饱读诗书让他们更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他们以教书作掩护,在高堂学校举办抗日夜校,建立"农救会"、"妇救会"、"青抗先"、"儿童团"等群众抗日组织。1938年9月,日寇占领淮阳,于是同年10月,薛朴若、韩纪文等人迅速地组建了淮阳抗日游击队。尽管当时只有26名队员、22支长短枪支,但淮阳抗日游击队像一只火炬、像是准备燎原的星星之火,照耀着淮阳大地,使淮阳人民看到了希望。淮阳抗日游击队展开了灵活机动的对敌战斗,在碱庄战斗、夜袭双楼等多个战役中连战告捷。后来经过近3年的艰苦抗争,淮阳抗日游击队逐步发展壮大,甚至还创建了一片方圆200多华里的敌后游击根据地。后来他们又挥师南下,重新开辟了淮太西根据地,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建国之后,时任当时游击队司令的薛朴若退居淮阳,老人开始为传递和发扬红色基因发挥余热,他不顾年老体衰依旧撰写革命回忆录、整修烈士陵园,以垂教后人,传递中华红色基因。最终,2000年3月2日,薛老因病医治无效,在淮阳老家逝世,享年90岁。
老人走了,那些先烈们都一个个睡去,战争的年代也渐渐远去,革命的记忆也都被尘封成档案。可那短短的数笔又怎能勾勒出革命历史的厚重与伟大?作为民族富强的根基,在正青春、应奋斗的年龄,我想我们唯有自豪地接过先辈们的火炬,无我地传承着中华红色基因,才是对先辈们、对祖国最真挚的致敬!
红色基因——是无我的爱国热情、是不屈的坚韧、是无畏的勇敢、是不懈的追求......淮阳故里、伏羲后人,也许我们没有一段足够轰烈震撼的革命历史,但也一如既往地传承着红色基因,我们坚定地点燃星星之火,相信有燎原的那一刻,淮阳革命亦是中国革命不可缺少的拼图。
从华夏文明诞生至今、从党的伟大出生至今,羲皇故都,淮阳古城,香火代代,传承着中华红色!
网友评论